去年全年中美雙邊貿易總額3.73萬億元人民幣,按年下跌10.7%,雖然受累於關稅,中國出口至美國貨物略減,然而因人民幣貶值令中國對其他貿易夥伴──比如歐盟和東盟──的出口上升,去年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仍是歐盟,對歐盟進出口4.86萬億元人民幣,增長8%;對東盟進出口4.43萬億元人民幣,增長14.1%。外貿進出口人民幣總值同比增長3.4%,按照美元計價總值出口仍呈現0.5%的正增長。去年12月中國總出口按年增長9%,總進口按年增長17.7%,外貿規模創下月度歷史峰值。
近期香港與內地及美國的整體貿易額分別陡降兩成和一成,但香港與某些地區(例如台灣和越南)貿易額卻逆勢上升,這變化取決於當地發展潛力。長遠而言,香港轉出口額的多寡,視乎幾項因素。中國方面,內地對外將愈見開放,香港作為中國貨物轉口的作用或會減弱。與此同時,中國與印度、越南和東盟等市場的貿易日趨蓬勃,擴大貿易額或可抵銷香港轉口港地位弱化的影響。
亞洲未出現可取代香港的中轉站
鑒於印度和東盟等地貿易起飛,筆者對本港作為轉口樞紐的地位抱持樂觀態度。而中美達成貿易協議意味着中國需要向美國增購商品,若中國增加採購美國農產品或其他商品,有部分貨物可能會經香港入口。香港坐擁優越的地理位置,採用零關稅制度,容許資金和商品自由進出,亞洲地區還未出現能夠取代香港的中轉站。
那麼,我們應如何評估轉口貿易對本港經濟的影響呢?簡單而言,先假設現時整體轉口總值額減少一成,鑒於貿易行業佔本地經濟兩成左右,估計會令GDP下挫2%。以此推斷,本港第三季GDP收縮2.9%,當中2%可歸因於貿易額下滑。中期來說,筆者對香港作為中轉站的前景頗有信心,原因是美國將會擴大對華的出口,再加上中國有望增加與其他地區(例如東盟)的貿易額,當中有部分貨物可能會經香港處理,故此未來十年,香港在這方面還是大有可為。
原刊於《頭條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