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教育高官最大的問題是盲目信奉一些所謂國際性的教育程度評估。然而,200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James Heckman發現,國際認可教育程度評核試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不能預測學生的未來成就,反而,學生的軟技能,例如個性、目標、喜好等因素,卻有助他們在勞動市場爭取好成績。Heckman的研究結果顯示,考試並不代表一切,適當地教育年輕人才可以為社會注入持續生產力。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公佈的《2017年全球競爭力報告》,瑞士再一次被評為最具競爭力的地方,然而從2015年的PISA結果來看,瑞士的排名並不是特別高;三項考試包括數學、科學和閱讀的表現排名分別是第八、第十八和第二十八位,遠低於香港(第二、第九和第二位),但有趣的是香港在世界經濟論壇的競爭力排名只是第九。從以上的排名來看,所謂國際認可教育程度評核試根本未能適當地衡量教育政策的成效。
香港能夠在PISA表現出色的最主要原因是本地基礎科目的程度較大部份地區艱深。以數學為例,香港中三程度數學已約等如英國的中五程度,所以香港學生在PISA的數學考試上,是佔盡優勢的。但香港學生的優秀表現卻是有代價的,部份跟不上進度的學生會感到壓力,父母為解決孩子的學習進度問題便會倚賴補習,學生在這「日讀夜讀」的環境下,又怎會享受學習過程,遑論發展創意思維。
職業教育培訓系統
另外,教育局在2001年大力推廣高等教育,至今高等教育入學率已升至六成九,較瑞士高12個百分點,然而成功做大了「量」並不表示質素是同步提升,在世界經濟論壇的競爭力分項排名,瑞士在教育系統質素的排名是位列前茅,而香港則只是排在第20位。這結果正好反映高等教育應該以質素行先,現時政府不斷擴張教育只會是吃力不討好。
香港的父母大多認為子女們應該考上大學才有前途,這想法在上世紀80年代可能是正確的,但在過去30年,香港資助大學數目由兩間增加至八間,而私立專上教育機構的數目更多。如果讀者仍然認為專上學術學位是收入保障,你的思維肯定過時,在現時的社會,技能反而更重要,所以政府在大搞專上教育時,何不仿效瑞士的「職業教育培訓系統」(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使不適合學術教育的中學畢業生能夠學習一技之長,令本地勞動市場能夠更加健康發展。
原刊於《蘋果日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