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務官體系開放

香港政府首長級的編制相當龐大,始終要依賴內部培養的人才擔當。政務官的升級機制,一向的政策及做法都是選賢任能。

政務職系是橫跨回歸前後管治香港政府班底的骨幹。政務官的基本要求是要有不低於大學二級榮譽學位,不拘泥於任何學系,並無任何專業要求。

入職後,從最低級開始,每3、5年會從一個職位調往另外一個不同職系的職位,作用為累積各政策局和政府部門基本工作內容,同時豐富處理各種截然不同工作的能力。經過長時間浸淫,對政府各部門及內部運作慢慢掌握深厚認識,又逐漸建立政府內外人脈關係。對外亦積聚豐富處理各種問題的經驗。

至於面對傳媒、社會大眾或議會,能否從容面對,因人而異。這些歷練把他們都變為政府的中流砥柱。假以時日,如果繼續能顯示出辦事效率高,手段靈活,極有機會被晉升各決策局和政府部門首長職位。

一般人以為香港政務官體系是一個封閉的系統,但從過去數十年的經驗看來,卻非如此。在上世紀60、70年代,有相當數目有豐富經驗的英國其他殖民地政務官會被招攬,直接加入香港相等階級的職位。

上世紀80年代香港政府察覺到工商貿易署培育了不少優秀貿易主任,有潛力被提拔為最高級的管治人才,所以決定容許表現卓越的高級貿易主任與高級政務官一同被考慮晉升為首長丙級政務官。這是擴闊政務官選拔人才庫的濫觴。

長久以來,政府有另外一個計劃,開放政務官首長丙級的職位,容許其他部門被認定為明日之星的優秀人才,借調一段時間,擔任該等職位,經過實踐加深他們對政府政策制定過程的認識。

最後,回歸後第二屆政府更引進問責制,徹底開放政府最高級的司長、局長職位。

以上各種擴闊政務官人才庫的舉措,當年都為政務官接受,並沒有受到任何非議。原因很簡單,因為香港政府首長級的編制相當龐大,始終要依賴內部培養的人才擔當。政務官的升級機制,一向的政策及做法都是選賢任能。現今特首提議的做法,本身並不會引起任何不滿。任何不滿是先前極度惡劣的議會工作環境,但自從中央理順了情況,提供了從新起步的時機。

「能者居之」下篇

延伸閱讀:
港府管治階層缺乏國際外交視野──「能者居之」中篇
有能者居之──「能者居之」上篇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孫明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