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幼稚園的經營模式和狀況:回顧與變化

現在社會各界不再只視幼稚園為小朋友的照顧者,而更重視幼稚園對培養小朋友知識和價值觀方面的角色和功能。因此對幼稚園的課程規劃、師資、教學素質也有了相應的要求,政府也因而多了資源上的投入和支持。

作為香港教育體系中仍以收取學生學費為主要財政和營運資源來源的系統,幼稚園教育的經營近年受到愈來愈多的關注。特別是在近數年疫情下,不少幼稚園面臨經營危機甚至倒閉,更促使人們關切幼稚園的經營狀況,這也引發筆者回顧過往至今幼稚園經營的狀況和變化。以下將結合筆者任職於幼稚園30多年的經驗,對此加以分享。

對幼稚園教育認知的變化,改變了學校經營

雖然幼稚園教育在香港已存在多年,但長期以來都未被納入政府的資助教育體系中。因此,香港幼稚園的經營至今仍是以私營為主,以學生入讀所收取的學費為主要營運收入的來源。由於收生是幼稚園營運的最重要支撐,故此生源也關乎幼稚園營運的穩定性和持續性。

以筆者曾任職的幼稚園為例,因為學校辦學團體的理念是為不同背景的小朋友提供適切照顧及及發展身心,所以學生的來源也來自學校鄰近屋苑及鄉村。此外,幼稚園的營運也獲得其他資源的支援,例如辦學團體的資金支持、政府的補助,以及社會人士的捐款等。

然而,由於以往幼稚園教育主要被視為只是照顧小朋友,近似托兒的功能和角色,因此並未獲得社會足夠的重視。社會人士只認為幼稚園為小朋友的照顧者,不會投入資源;政府也不覺得幼稚園教育有多重要。這多少也影響了幼稚園長期以來的營運狀況,變得愈發依賴收生的收入。

不過,在筆者任職幼稚園30多年來,也見證着社會對幼稚園教育的認知逐漸產生變化:現在社會各界不再只視幼稚園為小朋友的照顧者,而更重視幼稚園對培養小朋友知識和價值觀方面的角色和功能。因此對幼稚園的課程規劃、師資、教學素質也有了相應的要求。政府也因而多了資源上的投入和支持。當然隨之而來,對幼稚園的要求也日益增加。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幼稚園除收生外,以辦學團體支持為主的營運方式。

現在社會各界不再只視幼稚園為小朋友的照顧者,而更重視幼稚園對培養小朋友知識和價值觀方面的角色和功能。(Shutterstock)
現在社會各界不再只視幼稚園為小朋友的照顧者,而更重視幼稚園對培養小朋友知識和價值觀方面的角色和功能。(Shutterstock)

不同持份者成就幼稚園的持續經營

隨着社會對幼稚園教育認知的轉變,不同的持份者在幼稚園的營運上也日益有着重要的影響。當然辦學團體仍佔有相當重要的角色,因為它除了為幼稚園提供必要的財政支持外,也正為幼稚園提供了辦學和營運的理念和方向,更幫助幼稚園配合社會各界對幼稚園教育不斷增加的要求。

此外,社會各界和家長對幼稚園教育的認知有所改變,以往較側重幼稚園作為小朋友照顧者的角色,充其量也多較重視對小朋友知識的培養;而則認同幼稚園作為培育孩子多元發展的場所。這無疑幫助社會各界認知和肯定幼稚園教育的最重要目標是達致孩子的全人發展,幫助他們終身學習,從而增加了不同界別對幼稚園資源的投入。

另一方面,幼稚園的社經狀況,例如學校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學生家庭社經地位及箇中差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他界別對幼稚園資助的興趣和動機。這些均對幼稚園的營運帶來挑戰。

對幼稚園經營最具影響的因素是什麼?

回顧筆者在幼稚園任職的經歷,有以下幾項因素是最影響幼稚園營運的。首先當然是辦學團體。因為它正是在財政和資源上對幼稚園最主要的支持,而且也為學校的持續營運提供了理念、計劃和方向。其次是家長。他們一方面是讓小朋友入讀學校的決定性因素,另一方面,他們如果能理解和認同幼稚園的教學模式,對於小朋友在校園的良好生活和學習也有關鍵性的影響。因此,跟家長的良好溝通,以及家長教育的推行,對於維持與家長的良好關係乃至學校的持續營運,都有相當大的重要性。

此外,隨着社會對幼稚園教學素質愈來愈高的要求,老師的重要性也與日俱增。他們對幼稚園辦學理念和方向的認同固然攸關學校營運方向的持久性;而他們能做好自己作為教育專業的角色,亦能幫助幼稚園回應社會對教學素質的要求,有助促成資源的持續投入。

誠然不同持份者間確實存在分歧,但這不一定是壞事。在筆者而言,只要能好好理解和掌握彼此的分歧,加以協調,反而更能幫助幼稚園達致持久和良好的經營。特別在近年疫情的衝擊下,更是如此。這就留待筆者於另文再述了。

黎淑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