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裏,讀懂真實的市場。
這非常時期,反對管制的人一如既往反對管制,反市場的人也還是一如既往地反市場。
我們的願望是一樣的,只是對達成願望的方法有不同觀點。
尊重財產權,允許人自由選擇,才能更好的解決問題。
這事很重要,希望網友能靜下來談談。就從爭論較多的口罩該不該限價開始吧。
怎樣得到更多的口罩?
我能理解,為什麼有網友主張限價,禁止漲價。
因為看上去,口罩愈便宜,買口罩需要花的錢愈少,我們就愈容易買到口罩。
但是,首先要有口罩送達你面前,或者在頁面上顯示可發貨,你才能買。如果根本沒有足夠的口罩,或者無法送達,標價再便宜,你也買不到。
而口罩的價格上漲,實際上就說明了口罩確實不夠,或者難以送達,否則商業競爭就能降低口罩的價格。物以稀為貴是有原因的。
重要的是要解決問題,要解決口罩短缺、難以送達的問題。
當你在主張限價的時候,你沒有想要解決這些問題,你也沒想過解決這些問題要花錢。
現在我們從解決問題的角度想一想吧。
其實你也可以去賣口罩或捐獻口罩,去幫別人解決問題。
你不去賣口罩,不是因為你天生被設計成不能賣口罩的人,而是因為你無法低成本提供口罩。如果你要賣口罩,即使不賺錢也會很貴,會被市場淘汰。
如果你賣的口罩只是比市面上貴一點點,你還可以努力一下。但是差距太大,所以你根本沒想過要去賣,也根本不知道自己被市場淘汰了。
那些被指責發國難財的人,比你賣的口罩便宜得多。恰恰是這些人,在想辦法解決口罩短缺、難以送達的問題。
為什麼人們要揪着這些人不放,而不要求隨便哪個人為自己提供口罩呢?因為人們心裏清楚,口罩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為你提供口罩的人一定要付出代價。
我不是在指責你不賣口罩,畢竟你也有別的事要做。口罩沒有貴到吸引你去賣,說明你做的別的事也很重要。
也許,你不只是在嘴上說說,而是真的已經低價或免費提供了口罩。但是,既然有人高價賣出口罩,說明此時此地口罩依然不夠。
這時候,如果你還希望提供更多的口罩,作為一個想解決問題的人,你可以考慮一下,是多花一些積蓄,還是多募集一些善款,還是賣貴一點,更有利於你提供更多的口罩呢?
對這個問題,不同的人可能會做出不同的選擇。你自己選擇,你覺得行就行。
我們並不是說一定要漲價,只是說要尊重財產權,讓提供口罩的人自己考慮,自己選擇。
那些自己選擇低價或免費提供口罩的人,自己為消費者出了這筆錢。這不是他們的義務,他們不欠別人的,所以才值得被感謝。
那些漲價的人,同樣也不欠別人的。他們同樣為別人解決了問題,同樣值得被感謝,而不是被指責。
顯然,限價會導致一些提供口罩的活動無法實現,口罩會更短缺。
怎樣提供口罩?
有網友想到可以讓政府來「集中力量」提供口罩,也許能比人們自己做的更好。你可能對「集中力量」有什麼誤解。「集中」的意思是「轉移」,不是「增加」,也不可能「增加」。
比如把一些人力物力轉移到口罩的生產上,比如全世界搜集空閒的口罩,比如讓一些對口罩需求不大的人交出口罩,轉移給需求更大的醫生護士或其他人。
──可是,所有這些,人們一直都在做呀。
企業花錢把一些人力物力轉移到口罩的生產上。中間商,代購,全世界找口罩賣。口罩漲價,讓一些對口罩需求不大的人放棄購買口罩,轉移給需求更大的醫生護士或其他人。這三個活動都和漲價有關。
──直到限價、徵收等管制阻礙這些活動。大水沖了龍王廟。
現在我們從提供口罩的角度,想想具體要做什麼:
1. 確定需要什麼類型的各多少個口罩,具體在哪些地方、哪些時間、送到哪些人手裏。
2. 確定需要哪些生產方式、運送方式和分別多大的規模,具體在哪些地方、哪些時間需要哪些人力物力、如何組織。
看上去很簡單,不就是確定目標、制定計劃、找人力物力嗎?
你是不是在想,要設計一個統計表格,要制定一個分配口罩的標準,要財政出錢(還是得花錢,不花錢的徵用更糟糕)不惜一切代價投資設備、招募工人?
先看看人們自己是怎麼做的吧。
如果沒有管制,每個人自己考慮在什麼地方、什麼時間,願意花多少錢、買什麼種類的口罩、買多少,企業接受預定或對市場需求進行預期,就解決了第 1 個問題。
如果沒有管制,企業花多少錢能找到人力物力,並組織起來滿足 1 的需求,就解決了第 2 個問題。
請注意,1 和 2 之間的關聯,有錢,也有資源。資源有限,投入資源生產、運送口罩,滿足消費者對口罩的需求,一定是以消費者自身放棄其他需求為代價的。
同一項資源,投入口罩,就不能投入別處。投入這種口罩,就不能投入其他口罩。同一筆錢,消費者買了口罩,就不能買別的。買了這種口罩,就不能買別的口罩。
當消費者在衡量一個口罩貴不貴的時候,你以為他是在這個口罩和這筆錢之間衡量,其實他是在這個口罩和別的需求之間衡量。
當企業在判斷生產某種口罩賺不賺錢的時候,其實是在判斷消費者更需要什麼。
因此,當一個消費者認為某種口罩太貴、放棄購買更多的時候,停止向他提供這種口罩,把資源省下來滿足他其他的需求,才符合他的真實意願。
這就是所謂的只能「轉移」,不能「增加」。如果現實沒有這個冷酷無情的限制,實現願望不需要取捨,早就是天堂了。
企業必須了解消費者的真實意願,是要口罩還是要別的,是要這種口罩還是要另一種。如果判斷錯誤,就會虧損。
企業當然可能判斷錯誤。但是一家企業錯誤,不妨礙其他企業做出正確的、符合人們需求的選擇。而企業的規模,是經過一次次市場競爭,一次次做出正確的判斷,才壯大的。
每一個人按照利己或利人的目的,各自想辦法解決問題,互不妨礙。有效的解決方案得到鼓勵和普及,無效的解決方案受到懲罰。這是人們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
而如果用管制的方法來做,每一步都是坑。在 1 和 2 提到的每一個需要你判斷的地方,你都不可能做好。
因為你不可能知道人們──每一個具體的人──具體有怎樣的需求。
既然你禁止人們自己選擇,你就失去了唯一客觀的標準。
同時,你也阻止了別人做的比你更好。
便宜甚至免費的口罩,也許確實是人們想要的。
但是人們也無法得到管制不提供的口罩了──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任何種類,任何數量,都無法得到了,即使人們願意花錢。
如果過多的資源投入口罩,導致人們需要的其他東西變得短缺,他們也無法通過讓企業虧損來表示反對了。虧損,對於「集中力量」生產口罩的人而言,反而會認為這是他的政績,因為他做到了別人做不了(其實是不值得)的事。
為了使你的決策更加符合每一個人的真實需求,你需要一整套制度。
這些制度,經過一段時間的試錯,也許是可以完善的。但是再怎麼完善,也無法達到允許人自己選擇的自由市場的高度。
而且,在 1 和 2 提到的每一個需要你判斷的地方,你都要動用權力。為了制約權力,又需要一整套制度。
這些制度,經過一段時間的試錯,也許也是可以完善的。但是只要動用了權力,無論再怎麼完善,也無法達到尊重財產權的自由市場的高度:自己做選擇,自己承擔後果。
通過管制,我們要付出需求無法滿足的代價,要養一批新的公僕,能得到什麼呢?是反應更快,還是成本更低?都不可能得到。
我們唯一能通過管制得到的,就是「不惜一切代價」。
如果你真的想幫助一個人,你為什麼不自己花錢買或直接送錢給他,允許他們自己選擇,而要做這種南轅北轍的事呢?
非常時期和日常的區別是什麼?
有網友認為,自由市場只能維持日常,不足以應對非常。
你以為,要維持一個城市的日常運行,很容易嗎。日常也有無窮無盡的問題需要解決。
缺知識?想辦法解決呀。
缺資源?想辦法解決呀。
信息不對稱?想辦法解決呀。
有新的變化?想辦法解決呀。
有外部性?所以要尊重財產權,讓人自己選擇呀。
非常時期,有一些突發的問題需要解決,可能需要新的知識和新的辦法。但是這只是技術上的細枝末節。
只要我們想辦法,最終一切問題都會變成和上一節一樣的套路:
1.什麼人,在什麼地方,什麼時間,需要什麼(產品和服務),分別需要多少。
2.要滿足這些需求,因此你在什麼地方,什麼時間,需要什麼(人力物力),分別需要多少,如何組織。
在非常時期和日常,人需要解決的問題,只是內容不同。人解決問題的套路,和管制阻礙人解決問題的套路,都是完全一樣的。
尊重財產權,允許人自由選擇,能更好的解決問題。
通過管制,則永遠也無法達到自由市場的高度。
管制之所以能夠廣泛存在,甚至被當作不可或缺,是因為危害不明顯。
危害不明顯,除了因為管的少,也因為日常足夠長,有足夠長的時間試錯,有足夠長的時間完善制度,還有自由市場的經驗可以模仿。危害太明顯的,自然就放棄了。
可是,一旦到了非常時期,這些日常不明顯的危害,就會因為缺少試錯的機會而變成明顯的危害。我們在網上或你身邊看到的各種奇葩現象,也就不可避免了。其實這些奇葩現象,日常也有,只是你沒有注意而已。
經過這次非常時期,也許我們會增加新的管制,也許我們足夠幸運有足夠長的日常完善制度。甚至也許我們足夠幸運,下一次遇到這種事,不會再有明顯的危害。
但是危害依然存在。也許是日常的每一個人一點點的麻煩,也許是幾個人的生死,也許是經濟衰退和通貨膨脹,也許是下一次科技革命推遲一百年(這都會降低我們未來解決問題的能力)。
而且我們也不知道,下一次非常時期會遇到什麼事,是不是我們已經完善過的制度恰好能及時應對的。
不要把命運交給運氣。
我們還有一個選擇:傳播正確的經濟學,讓這些危害暴露在陽光下。
原刊於人文經濟學會微信平台,本社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