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亮祖醫生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後加入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臨床腫瘤科。考獲英國皇家放射科醫學院院士,隨即到日本東京國立國際醫療中心及澳洲墨爾本彼得麥高林腫瘤中心深造,獲取香港放射科醫學院院士,成為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並於同年榮獲醫管局頒授核心價值獎。2012年,陳亮祖醫生應邀出任香港防癌會麥紹堅伉儷中西醫結合化療中心顧問醫生一職。陳醫生現為私人執業,並同時兼任香港防癌會化療中心的工作。
訪者:講起放射治療的發展,原來在技術上和精確度上仍有很多新突破。
醫生:對,上次提到進行肺癌的放射治療時,病人仍會呼吸,所以為了能有效進行電療,放射範圍只好大一點,所以出現了「呼吸追蹤」的設備,有一機器叫「數碼導航刀」(Cyberknife),該電療機器發放輻射的機頭是可以動的,激光會追蹤着腫瘤,病人可以繼續呼吸,但發出射線的機頭就會因應腫瘤調節角度,所以電療的範圍就相對較細。
另外,有一種「呼吸同步」的電療方法,病人可以如常呼吸,但機器就可以偵測到腫瘤,當接近腫瘤時就會自動發出射線,若遠離了腫瘤位置就會自動停止,電療的範圍就能更加小。再者,有一種技術名為「主動式呼吸調控系統」,病人在治療期間會戴着一個類似氧氣罩的東西,電腦就會知道病人究竟在呼氣還是吸氣,當電腦鎖定的時候,病人就要閉氣十秒(多數人都能做到,即使是肺癌病人亦可),與此同時,機器就會發出射線,當病人呼吸平順後,又再重覆同樣動作,機器會偵測到同一個呼吸位置,從另一個角度再照射。對肺癌的治療而言,是節省了肺部需要接受的劑量(訪者:因為準確地偵測到病人呼吸後的位置偏差,需照射的範圍縮小,所以節省了劑量。)
還有 Tomotherapy(高速螺旋放射治療),這個技術的好處是治療的範圍可以更大,對於一些特別的腦細胞腫瘤,我們可以同時進行一個腦部以及脊髓的治療。其實傳統的電療機器最多只能達到40厘米的治療範圍,但若腦部及脊髓加起來,已有一米以上,這個情況下,高速螺旋放射治療就可一次性治療兩個部位。如果病人的腫瘤分布地方較闊,譬如有一顆在淋巴、一顆在肚子、一顆在盤腔,亦適合用此技術,病人不用屢次起床調整位置。而且,這種技術除了可配合到 C 型腫瘤的劑量分佈,也有更佳的治療效果,特別對於乳癌的病人,如果病人淋巴位置的癌細胞擴散嚴重,例如多達十顆以上,我們很多時要與胸腺淋巴一併治療,胸腺淋巴其實在胸骨後面,如果傳統的電療方法要精準地對付該處的淋巴,其副作用相當大,但如果改用高速螺旋放射治療,劑量分布就會相當理想,而肺部受到的放射劑量亦會十分少,變相減低復發的機會。
不是最新科技就是最好
訪者:電療的技術真的日新月異,但病人往往不懂選擇,與醫生的溝通就非常重要。
醫生:是的,並不是說最新的科技就是最好,要因應腫瘤的位置和電療的目的來選擇適合的機器。
訪者:認識到這麼多新的電療技術後,也打破了我們對電療的一些誤解,我爺爺的年代,大家印象中的電療會令到受治療的附近器官出現後遺症,現在還會嗎?
機位供應緊張劑量重
醫生:現在的技術已經進步很多了,為什麼以前治療鼻咽腫瘤的後遺症會這麼嚴重呢?是因為機位的供應十分緊張,所以每一次的劑量都相對重,令治療的時間縮短,以前一星期未必進行五次電療,可能只是三至四次,雖然電療效果好,但劑量重的缺點就是後遺症相對嚴重,例如頸部繃緊﹑牙骹不能張開﹑口乾等一連串的副作用,口腔不健康會導致蛀牙,喝東西時會容易嗆到,因為肌肉嚴重纖維化,協調不到喝東西這些細微的動作,所以液體會流入肺部,不同的副作用一環扣一環地湧現。故此,以前完成了鼻咽癌電療後,病人雖被治癒,但可惜部份的病人死於後遺症。
由於現時的醫療技術大有改善,用「調強技術」來醫治鼻咽癌,每一次的劑量都是標準的兩度,通常每個電療療程是33至35次,我們亦通過調強治療減低口水腺、腮腺,皮膚方面的劑量,將較多的劑量投放在腫瘤上,副作用就會減少,整體的療程效果也會較理想。以前我初入行的時候也是用二維的方法,尚未出現三維的技術,只是拍攝一些定位的X光片,記錄病人前﹑後﹑左﹑右的身體位置,知道鼻咽的位置後就開始做電療,可想而知,電療範圍的誤差會頗大。如果以前的年代而言,若鼻咽癌的腫瘤走到顱底骨﹑接近視神經的話,病人可能要犧牲一隻眼睛,接受電療後可能會失明,但時移世易,我們現在可以作「誘導性的化療」,注射化療針來縮細腫瘤,然後用調強治療或螺旋刀的治療方法,避開視覺神經,因為這兩種技術的射線能轉彎,所以接受電療後也不會影響視力,對生活質素的影響甚微。
舒緩性治療副作用較少
訪者:雖然科技進步,但電療仍會有一定的副作用出現?
醫生:有很多病人一聽到電療就覺得世界末日,但其實電療不是想像中那麼辛苦,電療的副作用亦很視乎電療本身的目的,如果是舒緩性的治療,療程只是大約一至兩個星期,劑量亦不會太高,副作用未必會很大。如果電療的範圍較廣,醫生可能會分開數次進行電療,但如果電療的範圍很小,醫生亦不希望病人要常常去醫院,或者三次至五次已經完成整個電療的療程。以舒緩性的電療來講,副作用相對會較小,亦主要以止痛為目的。以腰椎的電療作個例子,如果腰椎受到腫瘤的侵蝕而疼痛,接受電療後的首兩﹑三天,痛楚可能會稍微增加,主要原因是電療會引起局部的水腫、發炎,但完成電療後,再過一、兩個星期,止痛的效果就會明顯。以十分來計算痛楚的程度(燙傷等於十分的痛楚),骨痛的病人若沒有吃止痛藥,痛楚的程度已達七、八分,即使服用止痛藥,也達五、六分,但電療之後,超過七成的病人的痛楚程度都會趺至兩﹑三分,甚至可以漸漸戒除止痛藥。
另外,也要視乎電療的位置,如果在胸椎的位置,電療射線其實會影響到胃部及腸臟,故病人會感到胃部不適、輕微胸悶噁心、胃口欠佳、疲倦,但電療療程完成後,這些癥狀會慢慢消退。如果在腦部的位置,可能電療的首幾天,病人會有少許的胸悶噁心、較為疲倦、頭痛和掉頭髮,但電療的療程完成後,再過兩、三星期,腫瘤縮小之後,腫瘤本來所引起的病癥,如手腳乏力﹑反應遲鈍,通常都會有一定的改善。
減輕副作用的方法
如果是根治性的治療,例如是鼻咽癌,或者是頭頸的腫瘤,副作用就會相對較大,因為每次的劑量較低,所以療程頭一、兩個星期,病人都不會有太大的感覺,但如果過了三﹑四個星期,患鼻咽癌的病人會感到口部痛楚、生口瘡(俗稱「痱滋」)、進食困難,這個情況,醫生通常會處方漱口水減輕病人的痛楚,希望病人仍能多吃食物,去到第五﹑六個星期,口瘡的問題就會愈來愈嚴重,很多時連喝水或牛奶也會痛,也會難以進食。在此情況下,醫生會監察着,必要時會處方較強效的止痛藥、止痛水,甚至嗎啡,減輕病人的痛苦,讓病人能繼續進食,吸收足夠的營養,維持身體的抵抗力,才可繼續與病魔摶鬥。
故此,對抗癌症的要訣是聽從醫生的指示,服用止痛藥、攝取足夠的營養。我們能預見到電療的中後期,病人的食量會減少,所以在電療之前(特別是根治性的治療),要特別多進食,增強體質,儲備足夠營養和資源,即使是消瘦的時候也有一定的儲備。去到第六﹑七星期,電療會令皮膚也出現副作用,例如紅腫破損,皮膚護理方面,需塗抹電療專用的潤膚膏、避免日曬,都是幫助減輕副作用的方法。
不建議中斷療程
訪者:如果病人在電療過程中太辛苦,會否中斷一下讓病人能休息?
醫生:根治性電療來說,醫生不建議中止療程,有研究亦顯示35次的電療裏面,如果在半路中斷,休息一星期後繼續療程,腫瘤的治癒率相較會減低,因為腫瘤細胞有一特性,有時中等劑量的電療反而會加速細胞的分裂,所以一定要遵從醫生的指示,即使辛苦也要完成整個電療的療程,而且需準時地完成。這十分靠病人的意志和照顧者的關心和照料。
而鼻咽癌的電療療程是相對辛苦,但換來的結果是能治癒且根治病症,所以辛苦也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