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前校長金耀基教授,應國史教育中心(香港)之邀請,將於2月22日下午假城市大學,擔任名家系列講座之主講嘉賓,講題為「談中國近代史書寫:重讀蔣廷黻的《中國近代史》」。以金教授之學貫中西、講學經驗之豐富,題設雖深,想必能淺出,並會帶來獨到的視角,為與會者帶來精闢見解,由此思索,對今天的港情國情自有一番啟悟。
蔣廷黻生於清朝甲午戰敗後的1895年,敗於蕞爾小國的日本,這是中國外交、內政都自慚形穢的年代,也是莘莘學子要往西洋、東洋求學的年代。蔣於17歲到美國密蘇里的小鎮就讀。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仍繼續,蔣以大學畢業的身分,應基督教青年會的徵召,先赴法國,為大批在法國軍營趕活的華工,既從事通譯的工作,亦反映他們在異域的憂慮與失望。此一經歷對蔣產生頗大的思想衝擊,弱國在外交與內政上都苦不堪言,亦奠定蔣作為接受西方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一生從未減少他對國家與民族命運的深切關懷。
新潮史學派重要一員
1919年,蔣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博士學位,1923年畢業,即返南開大學任教。蔣返國後,儘管被認為是新潮史學派的重要一員,但蔣卻公開宣稱,首要的是重讀《四書五經》、《資治通鑑》等典籍。可見蔣對研究國學、國史要中、西兼顧之重視。1929年,蔣應清華大學羅家倫校長之邀,出任歷史系主任,蔣出任此職後,網羅雷海宗教古代史、陳寅恪講唐史、姚從吾主元史、吳晗教明史,蕭一山主清史……蔣廷黻親自教授近代史及近代外交史。史學精英雲集,一時無兩。蔣日後亦因緣際會,被同宗蔣介石徵召,棄學研而走上外交之路,終其一生,1965年於美國紐約離世。
蔣在其著作的總論有言:「近百年的中華民族根本只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人能近代化嗎?能趕上西洋人嗎?能利用科學和機械嗎?能廢除我們家族和家鄉觀念而組織一個近代的民族國家嗎?能的話,我們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話,我們這個民族是沒有前途的……」建國維艱,中國走到今天,正在正面力證蔣廷黻的要求,是耶非耶,要再聽金耀基教授的演繹。
原刊於《星島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