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赤琰:東盟或能協助化解緬甸僵局

緬甸政變自2月初迄今仍未平息,中美兩國究竟是否為背後主導勢力謠言紛紛,東南亞議題專家、香港中文大學政治及行政學系前系主任鄭赤琰教授詳盡剖析緬甸軍事政變的緣由及緬甸民主制度的未來。

2021年2月1日,緬甸軍方發動政變,逮捕了原國務資政兼外長昂山素姬、總統溫敏等全國民主聯盟政府領袖,緬甸國防軍總司令敏昂來藉《緊急法》宣布國家進入為期一年的緊急狀態,引發全國各地示威,抗議軍方推翻民選政府奪權,至今仍未平息。儘管軍方發出措辭嚴厲的警告,周一仍有數百萬人參加反對政變的大罷工,並已有超過560人被補。

東南亞議題專家、香港中文大學政治及行政學系前系主任鄭赤琰教授接受本社專訪時指出,東南亞國家出現軍事政變並不罕見,緬甸自獨立以來,軍變頻仍,此次政變截至目前為止,尚未如1989年緬甸民主運動時直接以武力鎮壓,而中國及新加坡等東盟國家的態度,則有望為緬甸現時僵局帶來曙光。

防外國勢力滲透,軍方先下手為強

鄭赤琰教授認為,就東南亞局勢而言,軍事政變在印尼、泰國等地並不罕見,值得留意的是,緬甸、泰國、印尼的軍人政變並不相同,以印尼為例,因民眾普遍不希望政治人物親美或者親中,而印尼軍方過去較為親美,與主流民意背道而馳,因此並不受印尼民眾歡迎,幸而印尼在民主選舉之後,政治便逐漸擺脫軍方控制而日趨穩定。

相反地,緬甸軍方給人民的印象一向是愛國的,原因在於,雖然緬甸人口70%是緬甸人,但少數民族勢力龐大,從殖民地到後殖民地時代,這些少數民族都是影響緬甸國家主權分裂的主要因素,因此為維護國家統一、主權完整,緬甸軍方長期以來的強硬執政反而被視為一股穩定的力量。

昂山素姬成為國家領導人後,東盟各國對緬甸民主化期望甚高。緬甸國防軍突然在此時發難,或許代表了軍方可能掌握了一些不為外界所知的國家安全威脅情報。事實上,自緬甸民主化以來,美國情報人員便不斷滲透緬甸,希冀控制緬甸政府,包括軍隊和政黨。對目前仍可主導緬甸政府的軍方來說,對美國及所謂外國勢力向來敏感,過去便是因為反抗美國的干預,導致緬甸被國際社會孤立了60年,對敏昂來等軍方人士而言,與其等美國在其他東南亞國家推行的顏色革命,一旦掌握不到政權便推翻它的做法,當然趁還有主導能力時,先下手為強鞏固政權。

緬甸釋放昂山素姬,新加坡或是最大功臣。(Shutterstock)
緬甸釋放昂山素姬,新加坡或是最大功臣。(Shutterstock)

中國外長表態代表什麼?

鄭教授指出,昂山素姬的緬甸民選政府過往施政暢順,得到國際各方認同,尤其是中國。在發生政變前一個月,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罕有出訪緬甸,並與昂山政權簽訂了多達33條的共同發展合同,確立了中緬兩國長期的合作關係。同時,緬甸軍政府在2010年以前,長期被西方國家孤立時,一直也只有中國不離不棄,即使權力移交民選政府後,國防軍總司令敏昂來仍是親中派,但也因此讓中國政府在這次軍事政變中的處境顯得相當尷尬。這次緬甸政治局勢劇變,中國對緬甸的投資力度及33個共同發展項目會否延續或縮減,全世界都在看。

昨日(23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表示,希望緬甸各方維持政治及社會穩定,軍人政府盡快和民選領袖談判、和解,重新回復正常的政治動態。鄭教授相信,中國如果沒有把握穩定局勢,是不會選擇在這個時候表態的。中國外交部表態或代表中方可能已經私下與緬甸軍政府、民選政府等進行協調。事實上,這次國防軍的鎮壓手段也並沒有1989年時以亂槍掃射示威民眾等嚴重,值得關注的問題是,軍政府是否有能力控制緬甸社會目前逐漸失控的局面。

東盟持續扮演關鍵角色

除了中國以外,東盟在緬甸也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為了確保緬甸不會成為東盟民主化、區域化、經濟穩定下的異數,東盟在緬甸走向民主化過程中的協助向來不遺餘力。2013年緬甸重新開放大選,正是新加坡政府背後安排美國大使和緬甸軍方私下談判,緬甸軍方同意如果美國承諾不干預緬甸政局,才放手讓緬甸民主繼續發展下去。

鄭教授相信此次政變的落幕仍要依靠東盟「在旁邊安撫,想辦法讓兩邊都妥協」,協助安撫緬甸軍方採取比較溫和的政策,慢慢與民選政府磨合,直到政局穩定。

儘管緬甸總司令敏昂萊宣稱此次推翻民選政府接管政權不是軍事政變,只是履行憲法責任,可是緬甸民眾畢竟享受了近10年的民主化生活,即便緬甸的民主化還有許多問題,但只要民主的種子在人們的心裏紮根發芽,要他們再回到軍政府執政時代,也不會再如從前順服。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