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年:「民主峰會」針對中俄 發動意識形態冷戰

所謂「民主峰會」,不過是美國和西方「話語霸權」的體現,美國只是按照自己的政治偏好,並非按學術界對民主的通行標準來邀請國家與會。即使是西方傳媒,也在爭論許多受邀國究竟是不是民主政體。

12月9日至10日,美國主辦的「民主峰會」將在線上召開,這個會議被認為是本屆美國政府「價值觀外交」的重頭戲。日前,中俄兩國駐美大使罕見地在美國《國家利益》雜誌撰文,指美國自行決定誰能與會、誰不能與會、誰是「民主國家」、誰不是,是典型的冷戰思維,將在世界上煽動意識形態對立和矛盾,製造新的分裂。

美邀請與會國  視己政治偏好

美國策動的「民主峰會」究竟目的何在?內地微信公眾號「俠客島」訪問了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鄭永年。他認為,所謂「民主峰會」,不過是美國和西方「話語霸權」的體現,美國只是按照自己的政治偏好,並非按學術界對民主的通行標準來邀請國家與會。即使是西方傳媒,也在爭論許多受邀國究竟是不是民主政體。

鄭永年舉俄羅斯為例,指出當年葉利欽當政時,美國就一直吹捧俄羅斯的民主;如今美國不喜歡普京,所以就說俄羅斯不民主,連東歐的匈牙利都被排除在外,匈牙利的總理都是投票選出來的,憑什麼說人家不是民主政體?

他指出,「民主峰會」目的就是對付中俄。「其實拜登在競選時已經提出要做這件事了」,當時他說美國民主面臨外部挑戰,「尤其是中俄」。鄭永年指出,「美國民主面臨的最大威脅在內部,美國國內激化的民粹主義跟中國、俄羅斯有什麼關係?那是美國內部經濟、政治、社會結構不平衡造成的,怎麼能怪其他國家呢?」

他斷言,這次峰會明顯是一場「政治操弄」,是一種「行為藝術」。實際上就是「發動意識形態冷戰,在國際上繼續搞劃分陣營那一套,迫各國站隊,但坦白說,作用有限」。

普遍貧困社會  民主質量不高

提出「文明衝突論」的已故美國政治學者亨廷頓曾經觀察過很多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和民主制度的過程,認為成功案例並不多;一些國家空有民主軀殼,經濟社會發展並不成功。

鄭永年認為,亨廷頓看得很準。無論西方還是非西方國家,要取得成功,應該遵循「經濟—社會—政治」的優先次序,即先創造財富,後分配,再逐漸調整政治權利。「遵循這個次序的,民主質量就高、政治社會就穩定;顛倒次序的,則往往陷入混亂、動盪或低水平循環」。

他舉例說,二戰後獨立的大部分前殖民地國家。這些國家往往比較貧困,但很多繼承了西方制度,對多黨制、憲政、言論自由都有明文規定。看起來民主的政體,卻沒有讓經濟社會發展起來;很多美國當年支持的拉美和亞洲「民主國家」,到今天還擺脫不了政變、軍管的動盪宿命。

鄭永年坦言,很多時候民主就是利益分配,如果「餅」都還沒做大,肯定是不好分的。理論上,人均GDP100美元、1000美元、1萬美元,都可以一人一票,但投票質量並不一樣。「社會普遍貧困的時候,一包香煙、一塊肥皂就可以收買選民;社會富裕意味着更好的教育、更多人具有理性思考能力,他們參與政治的動機、能力、意願就明顯不同」。

他認同民主是需要經濟條件的,並認為中國強調發展是民主的基礎很正確。「後發國家首先得爭取集體發展權利,這樣才能參與世界競爭」。

民主發展看國情  激進變革失敗多

鄭永年又認為,可以為民主總結出以下幾條規律:

一、民主制度要符合這個國家自身的文明、文化、國情,反之肯定失敗;

二、民主進程需要以經濟社會發展為前提,緩慢、漸進式的民主化成功可能性大,激進的變革往往失敗;

三、一個國家的民主制度要成功,要讓各國自己去追求,內生民主成功的可能性要比外加民主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鄭永年認為,美國現在很緊張,感受到了競爭壓力。很多打壓中國的招數都不管用:搞經貿脫鉤,脫不了;產業轉移回國不成功;失去了中國提供的大量物美價廉產品,通脹壓力巨大;對華搞高科技封殺,反而刺激了中國人自主創新的決心和力度。

整體上看,經過這幾年博弈,美國對華的招數愈來愈少了,唯有打「民主牌」。不過,新加坡開國總理李光耀以前亦常被西方傳媒批評不民主,他說,我又不是西方傳媒選出來的,我是新加坡人民選的,我對新加坡人民負責就好了嘛!

他認為,中國也是一樣,面對美國和西方的鼓譟,中國應該坦然處之,做好自己的事情最重要。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