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都會大學(都大)自1989年成立以來,一直秉持「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提供優質的教育,為社會培育人才。短短35年間,都大發展一日千里,已由當初一所遙距進修學院發展至現時教研實力兼備、同時提供全日制學士學位、深造學位及兼讀制課程的綜合型大學,是全港最具規模的自資院校,自成立至今培育逾15萬名畢業生,在不同的領域作出貢獻。踏入創校35周年,都大將繼續致力營造多元多采的環境,促進師生的發展,同時持續革新,開拓新領域,配合社會所需開辦具競爭力的專業課程,以培育相應的專業人才。
為慶祝創校35周年,都大在上周五(1月12日)舉行校慶啟動儀式,管理層和教職員聚首一堂,見證這個重要里程碑。大學較早前亦公布了「2024–2028策略發展計劃」,闡述六大策略重點及54項承諾,優次有序,為大學的未來發展訂立明確指引。未來數年,大學會專注擴闊學術課程範疇,提升學生支援,建立優秀教研團隊,促進教學、研究及知識轉移的工作。大學也會積極促進國際參與、建立聯繫網絡、伙伴關係和協作。
由遙距進修學院發展至綜合型大學
都大擁有令人引以為傲的獨特歷史:其前身香港公開進修學院於 1989 年由政府立法創立,旨在為在職人士提供優質遙距教育及彈性的進修機會,是本港開辦開放及遙距教育的先鋒。1993 年起,學院不再依賴公帑,始以自資模式營運。其後,學院發展迅速,於1997年獲立法局三讀通過正名為「香港公開大學」,成為本港首間自資大學。
大學於第二個十年迎來重大突破:先於 2001 年首度開辦五個全日制面授副學位課程,再於 2003 年首辦全日制面授學位課程,以回應政府進一步擴大高等教育的政策。由於來自中學畢業生的需求增加,新辦的課程都十分成功,至 2007 年,大學成功加入「大學聯合招生辦法」,是大學的重要里程,顯示其實力與其他本地政府資助大學無異。
時移勢易,大學始終謹守服務社會的宗旨,循社會變化的軌跡而發展。今天,都會大學已蛻變成全面的綜合性大學,透過全日制、兼讀制、本科生、研究生課程等多元化模式,培育社會明日的棟樑。
35年來,大學取得了驕人的成就。為了更適切反映大學的現況、性質、優勢及將來的發展,2021年正式更名為「香港都會大學」。新校名象徵大學立足於香港這個國際大都會,面向世界,薈萃人才,為推動香港以至地區的發展作貢獻。
靈活辦學 迅速回應社會需求
「靈活辦學」是都大的獨特優勢。1993年起,當時公開進修學院憑藉穩固的財政基礎,進入自負盈虧的辦學模式,優點是能更靈活地因應社會發展及配合政府政策,設立新的學科回應社會需求。隨着1996年獲賦予自我評審課程資格,並在2015年獲正式委任為資歷架構轄下檢測及認證過往資歷認可的評估機構,大學發展得以更自由,能適時在社會需求殷切的領域開設涵蓋範疇更廣闊的專業學術課程。
一直以來,都大持續拓展課程種類、範圍,以及提升教學質素,這些課程專業實用,積極回應市場的需求。例如在2013年,為支持政府發展六大產業中的醫療產業、檢測認證和創意產業,大學開辦創意藝術及檢測認證全日制課程,並加強護理學全日制課程。為幫助提升香港國際競爭力,都大又在2017年開辦運動及康樂管理、國際款待及景區管理等新課程,以及在2018年開辦金融科技、環球市場及供應鏈等全日制新課程。
護理學課程為都大最受歡迎的課程之一,自2005年推出兩個護理學本科生課程以來,報讀人數持續上升。現時,都大每年的護理學課程畢業生人數為全港院校之冠。隨着香港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市民對健康關注程度持續上升,都大在2018年將護理及健康學部升格為學院,又在2020年開辦物理治療課程。2021年,賽馬會健康護理學院正式啟用,為護理及健康相關的課程配備先進的教與學設施。
都大的努力屢獲政府認同。自2015年起,已有部分課程獲納入政府的「指定專業/界別課程資助計劃」(SSSDP)。該計劃透過資助修讀自資院校的學生,為有殷切人力資源需求的特定行業培育人才。現時大學獲分配的資助學額佔全數逾三分之一,為自資院校之冠,顯示政府對都大課程質素的肯定,亦反映大學積極開辦專業課程以回應香港殷切需求的成果。
另外,都大在教育局「自資專上教育提升及啟動補助金計劃」資助合共7,390萬港元,將於2024/25學年開辦兩項全新課程,包括全港首創的新音樂及互動娛樂榮譽文學士,全方位培育跨學科多媒體專才;建築管理及工料測量學榮譽理學士則針對北部都會區和明日大嶼等大型計劃基建培養施工管理人才。
推動應用研究 倡導知識轉移
都大一向重視教學質素,近年更銳意加強研究實力,着重開展能為社會帶來積極影響和利益的研究項目,並相繼成立多間研究所。2015年,大學短短一年間成立創新科技與持續發展研究所、田家炳中華文化中心和數碼文化與人文學科研究所;2016年,成立開放及創新教育研究所、雙語教學研究所和國際商業及管治研究所;2019年,成立公共及社會政策研究中心。都大又在2021年設立「研究影響基金」,專注發展具影響力的研究。
2023年,都大在研究方面的努力創下佳績,獲研資局「本地自資學位界別競逐研究資助計劃」撥款共2,910萬港元,佔總額逾35%,為自資院校之冠,整體表現亦是歷年最佳。同年,大學成立何陳婉珍粵劇研藝中心,作為推動粵劇研究和教育的平台,傳揚中華文化。另外,投放超過3,000萬港元的都大醫療科學實驗室亦於2023/24學年啟用,支援相關範疇的教學及研究。都大更與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簽約成為首間進駐深圳虛擬大學園的自資院校,並將成立香港都會大學深圳研究院,證明都大不斷致力創新,重視學術研究發展的能力與信心。
多元學習 助學生拓闊視野
除了教研實力持續進步,大學一直致力為學生提供多元化學習體驗。應用心理學及商業管理榮譽學士雙學位四年級生鄧曜霆同學分享自身經驗時表示:「我在入學的第一年獲得了Go Further Award,這個獎項讓我可以得到學校的資助參加遊學團。但由於疫情影響,我到大學三年級的暑假才得以出發。這個機會讓我認識到很多不同年齡的朋友、老師和同學,一起體驗海外學習和了解當地風土人情,給了我非常難忘的回憶和擴闊了我的國際視野,讓我開始考慮未來到其他國家工作的可能性。」
生物科學榮譽理學士四年級學生莫家泳則表示,都大為她提供了很多良好的機會和資源,令其學業和個人成長都獲益良多。「我尤其感恩能成為學生大使計劃中的一員,學習寶貴的技能和結識出類拔萃的人,留下珍貴的回憶。我想特別感謝都大的教授和職員的栽培,並為學生打造關愛和支援充足的學習環境。這是我在都大的最後一年,我會全力以赴,並將懷念在這個地方學習的美好時光。」
師資卓越 啟迪學生持續學習
35年發展里程上,承載着同學、校友和教職員的無數珍貴回憶。都大人力資源管理學工商管理學士2017年畢業生羅苑芹,現時回歸母校,在公開進修學院工作,她以校友和職員雙重身份見證都大成長和變遷,尤有感觸。「回顧過去,大學秉持有教無類的理念,為許多未能入讀大學的在職人士提供了重新啟航的機會,我也是受惠者之一。感謝大學卓越的師資和教學資源,重新點燃了我對學習的熱情,並在工作和學習的崎嶇旅程中堅定前行。在都大修讀遙距學位課程的決定,改變了我的職業發展方向,並堅定了我持續學習的決心。」她在獲得遙距學位後,更持續進修並完成碩士學位課程,懷抱着傳承精神,在母校積極推廣遙距課程及籌辦學生活動和學習支援措施,在滿足學生需要的同時,更見證母校的卓越成就和不斷創新的精神。
都大人文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及副教授梁慕靈博士回憶,「我於2015年1月加入大學,便一直在創意藝術學系工作。張愛玲曾說:『也許愛不是熱情,也不是懷念,不過是歲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我相信不少同事也跟我一樣在這裏投入了感情、心血、精神,各種與同事和學生的相遇,使教育工作不再只是工作,更成為一種日常、一種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