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疫情持續,邵逸夫獎連續第二屆於網上舉行頒獎禮,今年頒獎禮於10月28日(周四)舉行,今年三個獎項共有5位科學家獲獎。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透過視訊致辭時表示,新冠疫情反映基礎研究、全球合作與團結的重要,港府近年已加大投放資源於對抗疫情及發展創新科技,包括「傑出創科學人」計劃已成功招攬許多創科相關的國際學人。她並感謝獲獎科學獎的研究增加了人類對生命、宇宙的了解。
天文獎得主:展現人類對抗逆境的決心
今屆天文學獎得主有兩位: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物理學教授暨麥吉爾太空研究所所長維多利亞·卡士比(Victoria M Kaspi)、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物理系教授暨系主任赫里莎·庫韋利奧圖(Chryssa Kouveliotou),表彰她們對理解磁星作出的貢獻。
磁星是一種高度磁化的中子星,與很多壯觀的瞬變天體物理學現象有關。她們開發了新穎和精確的觀測技術,從而證實具有超強磁場的中子星存在,並描繪出它們的物理特性。 她們已將磁星確立為一種嶄新且重要的天體物理物體。
庫韋利奧圖在致辭時提到,疫情揭示人類與生態系統脆弱、不堪一擊,但能快速研發疫苗對抗彰顯了科技的重要,同時亦展現人類對抗逆境的決心、韌性及生存技能。
數學獎得主:與朋友分享難題十分重要
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則頒予美國康奈爾大學分子生物學及遺傳學法蘭克·羅德講座教授、威爾細胞及分子生物學研究所所長斯科特·埃姆爾(Scott D Emr),藉以表彰他所發現的內體蛋白分選轉運複合體(ESCRT)途徑,對於膜生物學的多樣化過程至關重要,包括:細胞分裂、細胞表層受體調節、病毒傳播及軸突修剪等。 這些過程對於生命、健康及疾病尤其重要。
數學科學獎同樣有兩位得主:法國巴黎第11大學數學系榮休教授尚–米歇爾·比斯姆(Jean-Michel Bismut)、美國紐約大學科朗數學研究所數學教授傑夫·奇格(Jeff Cheeger),以表彰他們對幾何學的貢獻。他們非凡的見解解決了幾何學長期未決的問題,並大大擴展現代幾何學可及的範圍,其影響歷久彌新。
奇格教授在接受本社專欄作家屈家妍專訪時指出,感恩身邊有一位密芝根大學的著名數學家,他認為:「這個朋友能夠分享、討論事情,並嘗試向彼此解釋雙方正在努力解決的難題是非常重要的。」
邵逸夫獎展覽至明年1月
獲譽為「亞洲諾貝爾獎」的邵逸夫獎於2002年11月成立,設有天文學獎、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和數學科學獎,每項獎金為120萬美元,頒授在學術研究、應用上有傑出貢獻,或在近期獲得突破性成果的學人。
香港科學館於10月29日起舉行「2021邵逸夫獎展覽」,介紹今屆邵逸夫獎得獎者及其傑出貢獻,深入淺出地闡述相關學術領域的基礎科學知識,展期至明年1月5日,公眾可以免費入場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