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過後 台海的戰爭與和平

不統、不獨、不戰,相信已成為台灣三大黨大陸政策的「共識」。問題是北京能「容忍」這種局面到什麼時候?更難預測的是,西方國家如果用「烏克蘭模式」,這種策略會否終於觸發一場戰爭?

台灣大選塵埃落定,一如選前民調顯示,民進黨賴清德順利當選,其次為國民黨,新冒起的民眾黨排第三。台灣政壇出現三分天下局面,藍綠以外,柯文哲領導的「白色勢力」崛起,改變了台灣政治版圖。然而這股第三勢力能否持續,令台灣政局「藍綠白」成為新常態?還是一閃而過,白營最終成為無足輕重的小黨?民眾黨的去向,我認為是這次台灣大選最值得關注的焦點。

選舉氣氛冷淡 三大景觀失蹤

過去一周人在台灣,是近20年後再次在台灣觀選,對上一次應該是陳水扁爭取連任的一屆(2004年)。當年阿扁選情低迷,似乎大局已去;豈料臨近投票結束,突然出現阿扁被「槍擊」一幕,霎時間形勢急轉直下,大量同情票湧現,陳水扁最終成功連任。

憶起往事,是因為印象中的台灣大選都是「精彩紛呈」。阿扁遭兩粒子彈「打傷」固然戲劇性,但單看台灣選舉時的拉票宣傳、造勢大會、流水宴等,都十分熱鬧、激情,令人目不暇給。不少人特意前往台灣,就是為了觀選。

然而這次在台灣所見(主要在台北),選舉氣氛十分冷淡。過去在選舉期間最常見的三大「景觀」,今年都悄然「失蹤」,有的話也幾乎是聊備一格!三大「景觀」第一是的士宣傳。以往的士插着政黨旗幟、標語,車身貼滿競選宣傳四處走,但這次我在台北完全看不見,恍如絕跡。二是室外的大幅宣傳,多是參選者的肖像,配合大字標題,醒目吸引;這次街頭偶爾看到,但很少。第三是流動宣傳車,沿途黨工「嗌咪」,或播放候選人的拉票演講,這次在台北街頭也極少遇上。

在台灣這種政商勾連、政治捐款經常成為貪腐溫床的政治文化下,柯文哲的新猷顯然令台灣選民受落。(亞新社)
在台灣這種政商勾連、政治捐款經常成為貪腐溫床的政治文化下,柯文哲的新猷顯然令台灣選民受落。(亞新社)

選舉由熱鬧歸於平淡,一種解釋是經多次選舉,台灣人已習以為常、激情不再,反而支持誰都已心裏有數,沒有需要再大鑼大鼓宣傳。另一種解釋是,台灣大選藍綠相爭之局近30年,很多選民都覺得不論藍或綠上台都是「講多過做」,兌現不了競選時的承諾;特別是年輕選民對政治愈來愈冷感,他們求變,希望政壇能有一股新力量,成為藍綠以外的選擇,柯文哲於是乘勢而起。

台灣媒體和外媒對「柯文哲現象」早就做過大量分析,例如他「無厘頭」的風格和言論大膽,得到年輕人歡心,迅速在網絡走紅。然而,單靠這些仍未足以令他在政壇冒起。從參選台北市長開始,柯文哲就一直跟民進黨保持距離(縱使他跟陳水扁是老友,被視為深綠)。他以無黨籍身分參選台北市長,因為他明白以綠營身分很難在國民黨一直佔優的台北市冒出頭來。他的參政歷程顯示,他決心要超越藍綠另成一系。

此外,他還有更具體的新猷。例如在台北市長競選前就公布市政府的文化局、教育局、環保局長等職位開放由民眾推薦,再由市政顧問團遴選。這種開放、開明姿態的新風既前所未有,也令民眾覺得他的確與藍綠陣營有所不同。

柯也是第一個利用網絡公開所有競選經費支出綱目的候選人,並在募款金額達到法定經費上限時,主動關閉募款帳戶,不多收,也不會把餘款成立基金。在台灣這種政商勾連、政治捐款經常成為貪腐溫床的政治文化下,柯的新猷顯然令台灣選民受落。

柯文哲崛起 民進黨損失較藍營嚴重

上周的總統競選投票前夕,民眾黨在凱達格蘭大道舉行選前造勢晚會。當晚支持者如潮水般湧入會場,主辦單位聲稱有35萬人參加。而台灣媒體的報道指,航拍圖片顯示參加者多為年輕人,聲勢蓋過向來擅長造勢的民進黨。白營支持者人多勢眾,震驚全台,當地媒體一直報道這次有105萬名首投族仍未決定投誰,選情仍有變數,有人猜測柯或有可能「意外」勝出。

結果是:柯文哲與拍檔吳欣盈的民眾黨得票率是26.46%;勝出的民進黨賴清德、蕭美琴得票率40.05%;國民黨侯友宜、趙少康33.49%。論排名,民眾黨第三「包尾」。但一個成立才5年的政黨第一次參選角逐總統,就拿下逾26%選票,成績其實非常理想。國民黨在2000年總統選舉大敗,得票率僅23.1%,比柯首次參選還要低!

民進黨今屆總統選舉得票率接近歷來最低,僅40.1% ,比上屆(2020 年)得票57.1% ,大幅下跌17 個百分點。國民黨今屆得票率則比上屆的38.61% 少約5 個百分點。藍綠兩黨加起來失去的22個百分點,應該就是柯文哲26.46% 得票率的大部分!以此計算,民進黨今屆失去的支持票遠比國民黨多,它們大部分應是流向了民眾黨。換句話說,柯文哲崛起,「損失」較嚴重的是民進黨,國民黨反而守得住大部分基本盤。

民進黨今屆失去的支持票遠比國民黨多,它們大部分應是流向了民眾黨。(亞新社)
民進黨今屆失去的支持票遠比國民黨多,它們大部分應是流向了民眾黨。(亞新社)

民眾黨冒起成為台灣政壇第三勢力,到底意味什麼?

民眾黨是真正的新興地方勢力,它沒有任何「大陸基因」(跟國民黨來自大陸完全不同)。過去在藍綠以外參與總統競選的宋楚瑜(2000年),本來就是國民黨精英;新黨郁慕明則來自大陸,年少時隨父赴台經商而留在台灣。他們都跟大陸有千絲萬縷關係。

至於柯文哲跟綠營民進黨也沒有特別淵源。民進黨是台灣1980年代解嚴前的「黨外」力量,門派林立(賴清德就屬新潮流派);一度成為第三勢力的綠營政黨如台聯是李登輝嫡系,因太陽花運動而誕生的時代力量則受綠營垂青栽培,但它們都先後泡沫化,在台灣政壇已無影響力。柯跟民進黨陳水扁是好朋友,但柯組民眾黨跟阿扁完全無關,跟民進黨也沒任何聯繫。

柯文哲既然沒有藍綠的淵源,理論上他可以完全擺脫「舊體制」束縛,尤其對大陸政策,可以走一條跟國民黨、民進黨完全不同的路線。

民眾黨冒起 無助北京目標

在兩岸政策上,柯去年9月曾表示若當選台灣總統,會尊重兩岸過去簽署的協議。他的兩岸政策是台灣自主、兩岸和平,會解決兩岸民眾在經商、學習和生活的實際需求。他曾說「兩岸一家親」比「兩岸一家仇」要好。

雖然在處理兩岸關係上較務實,但民眾黨票源主要來自民進黨。而民進黨的政治基因就是反對兩岸統一,若柯過分「親中」或「傾統」,他的選票基礎極大可能就會消失淨盡。台灣大選前,馬英九力促藍白合作但最終破局,也是因為民眾黨內有一股不滿國民黨大陸立場的力量,強烈反對合作。可見即使柯願意推動兩岸緩和,但只是從務實角度出發,與逐步邁向統一完全是兩回事。換言之,柯文哲的民眾黨冒起,對北京兩岸統一的目標基本上沒有幫助。

民眾黨坐大,是削弱了民進黨的實力,唯改變不了島內民眾對統一的態度。一人一票選出來的總統,不能不考慮選民意向。而台灣的民調一直顯示,約六成民眾都支持維持現狀,民意不傾向統一,但也不會贊成台獨。

台灣的民調一直顯示,約六成民眾都支持維持現狀,民意不傾向統一,但也不會贊成台獨。(Shutterstock)
台灣的民調一直顯示,約六成民眾都支持維持現狀,民意不傾向統一,但也不會贊成台獨。(Shutterstock)

兩岸是和是戰 需留意西方舉動

在這次總統大選中, 3名候選人的最大共通點也是主張維持台海現狀、加強台灣防衛能力。當選的民進黨賴清德去年7月在《華爾街日報》發表文章,提出台海和平的四大支柱,強調要加強台灣防衛、兩岸維持現狀。評論界認為此文是賴向美國政府「交心」,他在兩岸關係上不會滲入任何台獨思維。

不統、不獨、不戰,相信已成為台灣三大黨大陸政策的「共識」。問題是北京能「容忍」這種局面到什麼時候?更難預測的是,西方國家如果用「烏克蘭模式」,不斷向台售武及擴大台灣的「防衛」能力、加強圍堵大陸,步步進逼,這種策略會否終於觸發一場戰爭?台海是和是戰,留意西方國家的一舉一動,比台灣政黨的主張更重要。西方反華派希望台海一戰的「興趣」,可能比北京更大!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陳景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