遯卦(天山遯)──天與山之間有一段無限遠的距離

遯卦《大象傳》辭的「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可以理解為君子從「天下有山」的象(實際是天與山之間有很大一段距離的現實情況),體會出要與小人保持一段遠距離。

分說三十三:遯卦

《象》曰:天下有山,遯。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

遯卦由乾卦和艮卦組成,上「乾」下「艮」,「乾」為天,「艮」為山,故說「天山,遯」。

「遯」,就是「遁」字,是「逃遁」、「遁逃」的意思。柳宗元《零陵三亭記》有「遁逃復還,愁痛笑歌」句。古人對這「遁」字,還有深一層的意思,是「遠避」,引申之,便是「歸隱」的意思了。大過卦的《大象傳》辭,便有「遯世無悶」一語,「遯世」成詞,就是「避開現實社會而隱居」的意思。

天和山兩個圖象,怎樣能得到「遯」的意思呢?很多易學家的解釋,並不是就這上下卦的兩個圖象來說,而是就六支爻的趨勢來說。遯卦六支爻,最下兩支是陰爻,上面四支是陽爻。陰爻代表小人,陽爻代表君子,這六支爻反映了陰繼續發展,陽被迫消退的趨勢(如合起姤卦來看,這趨勢便很明顯了。姤卦下面一支陰爻,上面五支陽爻,是陰悄悄潛入,開始蠶食陽的象。而到了遯卦,這趨勢已經明顯,到了六二的位置了)。當這小人道長,君子道消的時候,如果力不能勝,便只有遯隱而保身了。

但《大象傳》辭,往往從兩個經卦的卦象,會出別卦的意思,如果可以的話,我們還是從這兩個圖象,尋繹出「遯」的意思。朱熹說:「天體無窮,山高有限,遯之象也」(《周易本義》),便是意圖在「天」和「山」兩個象中,指出「遯」的意思,可惜他這兩句話不易解,「無窮」和「有限」,怎能得「遯」義呢?崔憬(唐代易學家)的話,多了一點提示:「君子遯避,若天之遠山,故言天下有山,遯也。」(李鼎祚《周易集解》引)這句話,多了一個「遠」字,用「遠」來釋「遯避」,這正是諸葛亮《出師表》中所用「親賢臣,遠小人」的「遠」字的意思。用某漱口水的廣告辭,就是「保持距離好啲」。但又何以見得「天之遠山」呢?俞琰有這樣的解釋:「以象言之,山止於下,天行於上,天蓋遠於山而相去甚遼絕也。」(「艮」有止象,「乾」有行象,所以有這兩句,但我們可以不理,只需留意最後一句。)無論怎麼高的山,只要我們站在山頂,便可見天與山之間有無限遠的距離。柳宗元《鈷鉧潭記》中「於以見天之高,氣之迥」,便是這個意思。到了這裏,朱熹的「天體無窮,山高有限」便得到解釋了。而他說「遯之象也」的「遯」,我們實可以理解為「遠」,保持距離。

君子與小人保持距離

《大象傳》辭的「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便不難理解了。君子從「天下有山」的象(實際是天與山之間有很大一段距離的現實情況),便體會出要與小人保持一段遠距離。下面的一句,是一個補充說明──用什麼態度來保持距離呢?答案是「不惡而嚴」──不要擺出一副惡言厲色,因為這樣只會招致怨忿,自己卻保持矜持、莊重、威嚴,這樣別人便知所敬畏,自然而然便能保持距離了(程頤《伊川易傳》)。俞琰將這個意思用「危行言遜」四個字概括起來。這四個字出自《論語‧憲問》:「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遜」。「危」是「正直」的意思。國家有道的時候,說話要正直,行為要正直;國家無道的時候,行為還是要正直,不同流合污,必要時,退隱──「遯」,但言語要謙遜,如果說話太直,必然會招致忿怨,那自己既災禍臨身,怎樣還能有所作為呢?

由此條可見,《大象傳》辭所說,和《論語》所說,若合符節,無怪乎《易經》被視為儒家經典了。

布裕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