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拉松的風險

一般人可能認為跑10公里比起跑半馬或全馬較低風險,但是參加的跑手,部分是一些練習長跑不久的人士,甚至有些可能連10公里也從來沒有跑過的人士以大夥兒湊熱鬧的形式參加。

於2015年參加渣打馬拉松的10公里賽事在終點前約600米處暈倒而最終離世的參加者吳卓諭,其聆訊在上星期三有了結果,被裁定死於自然。而裁判官亦就這件不幸事件批評主辦渣馬的香港業餘田徑總會對參賽風險的宣傳做得不足夠。此外,亦要求消防處改善現時一律要求救護員到場後重新再做心外壓的指引。

參加跑步本來是一件開心事,而每年一度的渣馬,參加人數有增無減,加上近年參賽氣氛猶如嘉年華式派對,吸引了很多長跑初哥參加。據網上資料,近5年的渣馬賽事,已經先後有三宗死亡事件發生,而最近發生在2017年的一宗,死者是一位52歲的女參賽者,同樣她也是參加10公里,在終點前數百米處暈倒,送醫院救治後最終死亡。

不要以為10公里賽事輕鬆

一般人可能認為跑10公里比起跑半馬或全馬較低風險,如果從賽事的距離作為考慮因素。當然以全馬最為困難,對參加者的體能挑戰也是最大。但從參加者本身在長跑的歷練和參加比賽前的準備功夫上考慮,參加10公里的跑手,部分是一些練習長跑不久的人士,甚至有些可能連10公里也從來沒有跑過的人士以大夥兒湊熱鬧的形式參加。因此,主辦單位應根據過往發生死亡事故的10公里賽事加強跑手的急救支援,尤其是在接近終點線的1000米跑段更應提高警覺。

據全球過去有關馬拉松死亡個案的統計,以心臟突然衰竭佔的比例最高。而這些心臟突然衰竭一般是來自死者的先天性心臟問題。因此,一般的簡單身體檢查或問卷調查難以把這類參加者篩走。因此,在主辦單位為參加者盡力做好賽前提示和賽中急救支援外,參加者必須先清楚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尤其是家族的心臟病史等然後才決定是否參加。

原刊於《文匯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鍾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