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新的《施政報告》中,行政長官李家超32次提到粤港澳大灣區,顯示香港特區政府對於深化港深合作的積極意向。
報告中提到,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將成為深港合作的新平台,是北部都會區與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的交匯點。為進一步促進此區域的發展,計劃於明年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成立「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所」。這一新機構將為醫藥研發機構提供全面的一站式臨床試驗支援,整合香港的公私營臨床試驗資源,包括科研人員、配套服務、數據庫、樣本庫及實驗室等。
此外,李家超表示,深港兩地政府也希望加強兩地在科技創新方面的合作,以促進河套香港及深圳園區在臨床試驗領域的協同發展,共同推進大灣區的整體發展。
秦嶺教授:兩地數據「過河」 科創勢添新動力
落戶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香港中文大學深港創新研究院(福田)(以下簡稱中大福田研究院)院長秦嶺教授日前接受採訪時,關於跨境數據不流動對於大灣區發展存在的挑戰,他介紹道,中國目前將許多行業關鍵數據,包括生物數據、人體和血液樣本等,劃為「敏感」資料,限制了其跨境使用,對創新進程造成障礙。秦教授認為推動區內為研究或試驗採集的數據和樣本交流等政策,讓兩地數據「過河」,可以「為我們大灣區經濟發展、為國家創新、知識轉移、落地方面起到推動作用」。
自2011年11月開幕以來,中大福田研究院已發展成為國際一流的研究機構,其研究重點包括機器人、人工智能和大數據、醫藥和醫療器材等前沿技術。院長秦嶺教授指出,該研究院在深港合作框架下,正致力於推動產學研的融合和持續發展,未來也會聚焦發展相關領域。
秦教授還強調了《施政報告》中提及的「香港藥物和醫療器械監督管理中心」的重要性,認為該中心將對香港的創新工程產生重要影響,有助於提升香港在國際上的地位。
他說,現時與內地接軌要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認證;與外國接軌則要美國FDA或歐洲CE等機構認證,「香港本土的源頭創新工程,一定要到外面去完成」,對香港的源頭創新有一定阻礙。他期待河套香港園區於2025年落成後,將為深港科技創新合作提供新的動力,建立「本港創意,內地研發」的新模式。
劉雲輝教授:兩地人才互補 合作並進
據負責重點項目的中大天石機器人研究所(深圳)所長劉雲輝教授介紹,「中大深港智慧醫療機器人開放創新平台」項目截至目前共申請5項發明專利,已獲得實用新型專利授權6項、外觀專利1項。平台以香港中文大學在材料與驅動、醫療大數據等核心技術領域的研究成果為基礎,現已建成具有跨學科特色的醫療機器人應用基礎技術研究中心醫療大數據與人工智慧測試基地。
劉雲輝教授指出,相較於香港,中國大灣區在基礎工程人才方面擁有明顯的優勢。他強調,該區域不僅擁有豐富的工程技術人才,且受到移民等外部因素的影響較小,這對於專注於手術輔助機器人和人工智慧醫學影像分析等高精尖領域的研究至關重要。他說,香港優勢在於更易吸引國際人才,創意更佳,「如若香港引入海外人才,深圳提供國內的工程技術人才,隨着河套區發展,兩地人才可更方便一起合作」,雙方互補,會產生非常理想的效果。
秦教授總結道,香港和深圳的合作不僅限於科研發展,而是一種互相協調的關係,共同推動大灣區的科創發展。這一系列的舉措預示着香港在醫藥創新領域的一個新紀元,將促進更深入的跨境合作,並為香港的經濟發展和公共衛生提供新的驅動力。
中大深圳創科行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