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上台接受諾貝爾文學獎時曾謙虛說:「得此獎項的人應該是那位美麗的丹麥女作家──蓋倫‧璧森(Karen Blixen)。
海明威所說的那位丹麥著名女作家,就是得獎電影《走出非洲》中的女主人翁。
走出生命的幽谷
《走出非洲》這部電影結尾時,銀幕上打出了一行英文字:蓋倫‧璧森返回丹麥後成了一位女作家。
蓋倫.璧森從非洲返回丹麥後,不但成為一位享譽歐美文壇的女作家,而且在去世40多年後的今天,她和比她早出世80年的安徒生並列成為丹麥的「文學國寶」。她的作品是眾多國際學者們研究的課題之一,幾乎每一兩年便有英文及丹麥文的版本出現。她的故居也成了「蓋倫‧璧森博物館」,前來瞻仰她故居的遊客大部分是她的忠實讀者和崇拜者。
蓋倫.璧森離開非洲的那一年,她只是個什麼都沒有的女人,有的只是一連串的厄運:她苦心經營了18年的咖啡園因長年虧本被拍賣了;她深愛的英國情人因飛機失事而喪生;她的婚姻早已破裂,前夫再婚;最後,連健康也被剝奪了,多年前她從丈夫那裏感染到的梅毒發作;醫生告訴她,病情已到了藥物不能控制的階段。
回到丹麥時,她甚至可以說是身無分文。除了少女時代在藝術學院學過畫畫以外,無一技之長。她只好回到母親那裏,依賴母親。當時她的心情簡直是陷落到了絕望的谷底。
在痛苦與情緒極度低落的狀況下,她卻鼓足勇氣,開始在老家伏案筆耕。一個黑暗的冬天過去了,她的第一本作品終於脫稿,是7篇詭異小說。
她的天分並沒有立刻受到丹麥文學界的欣賞和認可。她的第一本作品在丹麥飽嘗閉門羹;有的甚至認為,她故事中所描寫的鬼魂,簡直是頹廢至極。
蓋倫‧璧森在丹麥找不到出版商,便親自把作品帶到英國去,結果又碰了一鼻子灰。英國出版商很禮貌地回絕她:「男爵夫人(蓋倫‧璧森的前夫是瑞典男爵,離婚後她仍然有男爵夫人的頭銜),我們英國現時有那麼多的優秀作家,為何要出版你的作品呢?」
蓋倫‧璧森頽喪地回到丹麥。她的哥哥驀然想起,曾經在一次旅途中認識了一位在當時頗有名氣的美國女作家。他毅然把妹妹的作品寄給那位美國女作家。湊巧,那位女作家的鄰居正好是個出版商,出版商讀完了蓋倫‧璧森的作品後,大為讚賞地說,這麼好的作品不出版實在是太可惜了。她願意為文學冒險。1943年,蓋倫‧璧森的第一本作品《七個哥德式的故事》終於在紐約出版,結果一鳴驚人,不但好評如潮,還被「本月書俱樂部」選為該月最佳書選。當消息傳到丹麥時,丹麥記者才四處打聽,這位在美國名噪一時的丹麥作家到底是誰?
蓋倫‧璧森在她快50歲那年,從絕望的黑暗深淵,一躍而成為文學天際一顆閃亮的星星。此後,蓋倫‧璧森的每一部新作都成為名著,原文都是用英文書寫,先在紐約出版,然後再重渡北大西洋回到丹麥,以丹麥文出版。
蓋倫‧璧森把她一生各種經歷先經過一番過濾、濃縮,最後才把精華部分放進她的故事裏。熟悉她的讀者,不難在其作品中看到她的影子。
蓋倫‧璧森寫作初期以Isak Dinesen為筆名,成名後才用回本名。Isak猶太文是「大笑者」的意思。她之所以採用這筆名,也許是在暗示世人,以笑聲面對殘酷的命運。
蓋倫‧璧森成為北大西洋兩岸的文學界寵兒後,丹麥的年輕作家們皆拜倒在她的文學裙下,把她當女王般看待。74歲那年,她第一次出訪紐約。紐約文藝界的知名人士,包括賽珍珠和阿瑟‧米勒皆慕名而來。
回顧她的一生,如果沒有當年走出人生幽谷的勇氣和毅力,就不會有這位文學巨人和她那驕人的成就了。
劉曉慶的新生
中國的著名演員劉曉慶曾當過農民、工人、和軍人。比多數同齡人幸運的是,由於她的表演天賦、個人努力和機遇,劉曉慶成功地改變了個人命運,由一個普通的只受過中學教育的川妹子,成為萬眾矚目的電影明星。這位曾經先後拿過6次「金雞」獎和「百花」獎、中國最著名的女電影演員,卻在2002年底,因為公司偷稅漏稅鋃鐺入獄,度過了422天的牢獄生活。
一個大明星成為一個階下囚,這種落差是常人難以接受的。果然,2003年年初的時候,有關劉曉慶的新聞都是一些想當然地說她如何以頭撞牆,滿頭白髮,臉上皮膚鬆弛之類的報道;更有人說她在獄中曾多次自殺……等等。
但事實並非如此。 在入獄前,劉曉慶就曾對朋友說:「我已經為自己的監牢生活打算好了,我將在裏面做三件事情:一是學英文。我覺得現在開始學英文為時不晚,我相信等我走出監獄的那天,我的英文絕不會比我的演技差;第二件事就是做運動。在監獄裏,我每天要堅持體育鍛鍊,它能讓我保持一種昂揚的鬥志,讓我始終有一種不敗的信念,這是一種精神支柱;第三件事情就是讀書。我要利用我在獄中的時間,讀我喜歡的書,當然不只限於名著,很多當代小說家的書我都很喜歡看。」
後來人們才知道,她在裏面的生活其實不錯,十分充實,並沒有媒體說的那麼糟糕。她的好友鄭明明說她「皮膚不差,笑容滿面,沒有皺紋,眼神同以前一樣有神」。
她堅強得讓人看不出牢獄帶給她的打撃。出獄後的劉曉慶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其實真正地想起來,我覺得這件事情對我來說是件好事,雖然這個過程本身不是很舒服。但是我仔細地回想和總結,還是對這件事情表示感謝,因為這件事情中我失去的都是短暫的和有價的,而我所得到的都是長久的和無價的。」
據說在獄中,有位網友給劉曉慶講了一個故事。他說在英國的船舶博物館裏收藏了一條船。這條船自從下水以後,曾138次遭遇冰山,116次觸礁,27次被風暴折斷桅杆,13次起火,但是它一直沒有沉沒。劉曉慶說這個故事給她帶來了很大的鼓舞和信心。
一個人能經受從雲端跌落深淵的巨大落差的打撃,這真是了不起的歷練。
在災難或失敗面前,我們可以悲傷、可以哀嘆;但這必須是短暫的;之後必須積極地以行動自強自救,而不是願影自憐,沒完沒了地舔舐傷口,老是把自己當作天底下最委屈、最可憐的人。這樣實在於事無補。劉曉慶的逆境自強,值得我們借鑑。
歷史可以重寫
英國史學家卡萊爾費盡心血,經過多年的努力,總算完成了法國大革命史的全部文稿。他將這本巨著的原件送給他的朋友米爾閱讀,請米爾批評指教。
誰知隔了沒幾天,米爾臉色蒼白渾身發抖地跑來,他向卡萊爾報告了一個可怕的消息。原來這本珍貴的原稿,除了少數幾張散頁外,已全被他家的女傭當作廢紙,丟入火爐中化為灰燼了。
這樣一個噩耗讓卡萊爾幾乎崩潰,因為這是他嘔心瀝血撰寫多年的法國大革命史。當初他每寫完一章,隨手就把原來的筆記撕成碎片,所以沒有留下任何記錄。現在一切都沒有了,他該怎麼辦?
傷心已經無用;第二天,卡萊爾重新振作精神,又買了一大疊稿紙。他說:「這一切就像我把筆記簿交給小學老師批改時,老師對我說:不行!孩子,你一定要寫得更好些!」
我們現在所讀到的法國大革命史,正是卡萊爾後來重新再寫的。他經歷的挫折着實不小,但也不是世界末日。歷史還是可以重寫的。
跌倒了,還可以爬起來
風華正茂的弗朗尼16歲時從意大利移居美國,因為他從8歲起就跟着裁縫師學裁縫,所以到了美國之後,他很順利地就在一家裁縫店中找到了一份工作。
到了22歲時,弗朗尼決定要成立一家屬於自己的店。於是,他和弟弟拿出所有的積蓄買下了一間禮服店,信心十足地把所有的積蓄都投資在這裏。但是,接下來發生的許多事情,卻不斷地考驗着弗朗尼開店的決心。
先是在即將開業的前一天晚上,被小偷偷走了將近50,000美元的存貨;但是他不想因此就取消自己開店的念頭。接下來他再度進貨,但讓他沒有想到的是,一場意外的大火把所有的東西全給燒光了。
這時,他想起自己曾買過保險,於是便希望能夠從保險公司那裏得到賠償。但是,倒霉的事情又發生了,保險經紀人欺騙了他,根本沒有把他支付的保險費支票交給保險公司,所以這場火災等於沒有保險。
更慘的是,可以證明公司存貨內容和價值的一位重要證人,卻正好在這個時候去世了。
接二連三的打擊讓22歲的弗朗尼受夠了,他決定到別的裁縫店工作。但是,過了沒多久,他對擁有自己事業的渴望又開始蠢蠢欲動起來了。
於是,他再度鼓起勇氣,開了一家裁縫兼禮服出租店。這一次,他決定多採納別人的意見,但在大方向上仍然堅持自己做決定。因為,他始終相信在哪裏跌倒就應在哪裏爬起來。只有這樣,自己才能有成功的一天。
正是由於弗朗尼堅持這個信念,不久之後,他的服裝店便成為當地最有名最成功的店舖之一。
跌倒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跌倒以後永遠再站不起來。很多人在跌倒後,變得一蹶不振、自暴自棄。其實,這樣並不能解決問題。唯有拍拍自己身上的塵土,重新站起來,才是自強自救的最佳方法。
原刊於《走出困境》,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