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審法官指,尤努斯(Muhammad Yunus)旗下的電訊公司Grameen Telecom沒有為僱員設立福利基金,違反勞工法,BBC報道,他和公司3名董事都沒有認罪,但同被裁定罪名成立,判監6個月。各人均獲准保釋,並有1個月時間提出上訴。
根據BBC及衛報消息,尤努斯支持者堅稱,政府是為了抹黑尤努斯才出此損招,原因是孟加拉本月7日舉行國會選舉,獲國會過半數議席的多數黨即可組建政府。而尤努斯此前曾被視為新政黨潛在勢力,可能會挑戰現任總理哈西娜(Sheikh Hasina)的地位,所以被視為敵人。兩人立場確實有點兩極,尤努斯創立鄉村銀行(Grameen Bank),就是為了向窮人批出微型貸款,偏偏哈西娜卻指責尤努斯為窮人吸血鬼,收取過高利息,吸取民脂民膏。
孟加拉大選前夕不公義的抹黑
76歲總理哈西娜代表執政黨人民聯盟,2009年起執政,執政期間國家經濟穩步發展,民望甚高。加上對手、主要反對黨孟加拉民族主義黨領袖被囚,她所代表的人民聯盟勝出本應毫無懸念,抹黑其他對手大可不必。
尤努斯出庭後發聲明稱,政府這一場審判在法律上完全沒有先例可循,也不符法學邏輯,「我呼籲孟加拉人民同聲反對不義審判,支持國家每一個人都能享有民主及人權。」而代表尤努斯教授的其中一位律師馬蒙(Abdullah Al Mamun)接受BBC採訪時指,這場庭審最大的目的旨在破壞尤努斯的國際聲譽,整個審判像是走流程,目前加諸尤努斯身上的罪名統共超過100條,主要涉及勞工法及貪污受賄,以權謀私等。
周一有出席庭審的聯合國促進和保護意見和表達自由權特別報告員、前國際發展法組織總幹事愛琳.汗(Irene Khan)接受法新社採訪時表示,這場審訊像是在「嘲諷公義」。
窮人銀行之父,曾助數百萬人脫貧
現年83歲的尤努斯,2006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他是繼大詩人泰戈爾和經濟學家阿馬蒂亞.森後第3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孟加拉人,也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孟加拉人。此獎是為表揚他創辦鄉村銀行,幫助數百萬國人脫貧。鄉村銀行的主要對象是貧民和婦女,貸款金額可低於100美元,且無須抵押品,簡直就是窮人福音。
尤努斯被譽為「微貸之父」,因為他提供了一個金融創新項目,主力提供微借貸予那些每天生活費低於1美元的人。如果孟加拉總理哈西娜真的指責尤努斯為窮人吸血鬼,真的絕不公正。因為鄉村銀行誕生之前,孟加拉根本沒有銀行或金融機構願意為這些窮人服務,認定他們還款機率很低。
鄉村銀行誕生之前,有過這樣一段故事:
尤努斯在吉大港大學附近村落Jobra,遇見一名靠編織竹家具賺取微薄利潤的婦女,發現她不但生活條件匱乏,為了謀生,未見官先打八十,買一根竹子,先要借高利貸,被收取超高額利息,扣除利息後淨利只有2美仙,根本無法養家餬口。尤努斯當下心裏一熱,決定自掏腰包,在口袋中拿出第一筆借款約27美元,免得她們利疊利,最終深陷高息中,被吸血鬼奪去生存空間。當時他心想:「如果自己可以用這麼一點小錢,就能讓這麼多人得到幸福,何樂而不為?」
尤努斯曾試圖說服銀行貸款給窮人,但卻屢戰屢敗,畢竟傳統銀行對這樣的小額貸款並不感興趣,更擔心貸款給窮人有如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頭。尤努斯遂以私人名義向銀行借錢,再轉借給窮人,結果還款率高且準時,令他也被感動。
非破壞性創新,自製劃時代藍海
有評論說,尤努斯創立的鄉村銀行微貸模式,屬於非破壞性創新。因為它沒有顛覆市場,令行業龍頭企業失去立足之地。
破壞性創新一詞由哈佛大學教授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在1997年著作Innovator’s Dilemma(《創新的兩難》)中首次提出,指龍頭企業在面對科技和市場變遷時,後知後覺,喪失領導地位。但鄉村銀行不光改變了世界上許多貧窮人口的生活,也沒有吃掉傳統銀行的蛋糕。在虛擬銀行出現之前已經誕生的微型信貸,解決了過去無法獲得資金的窮人獲得創業、就業機會,看到生存和下一代受教育的希望。
尤努斯所創的微型金融已經成為一個數十億美元的產業,還款率達到驚人的98%,未來還有許多成長空間,至今已服務接近千萬個窮人,在孟加拉擁有超過2000家分行,並已擴展到其他60多個國家,創造了一個劃時代的藍海。而且鄉村銀行早於1976年創立,這個藍海,出現於暢銷書《藍海策略》在2005年爆紅之前數十年,完美地演繹了韓國學者金偉燦 (W. Chan Kim)和法國學者莫博涅 (Renée Mauborgne)提出的熱門關鍵詞藍海策略。為政治玩抹黑雖云是慣見手段,但用在尤努斯身上,卻是那麼的諷刺和充滿違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