諱疾忌醫焉能「去獨」

歸根到柢,要把港獨思潮根除,先要了解年輕一代的訴求。
 
封面圖片:宣傳港獨。(亞新社)
 
宣誓風波的發展峰迴路轉,上周初立法會主席梁君彥聽取法律顧問意見後,裁定青年新政的梁頌恆和游蕙禎可以在上周三再次宣誓,但裁決惹來強烈反彈,特首和律政司長入禀以司法覆核的方式質疑梁游的議員資格;緊接而來的,是30多名議員集體離場,令會議流會,梁游無法宣誓。建制派和特區政府全面動員,誓要把梁游逐出議會。
 
事態發展,不外乎幾種可能:一、梁君彥「維持原判」,繼續讓梁游宣誓,建制派則再以流會回敬;二、討論是否接納押後宣誓,先討論其他事項,讓議會重新運作,但泛民議員相信會以《議事規則》第18條反擊,堅持議程必須先處理議員宣誓;相持不下,可能會不斷流會。押後宣誓,原因是要等候法庭司法覆核的結果,然而聆訊不會在短期內結束,與訟雙方或會上訴,官司曠日持久,難道立法會每次都要流會收場?如此下去,立法會的運作勢必癱瘓。

 

梁君彥未來主席一職絕不好當

 
唯一剩下可以速戰速決的方法只得一途,就是由立法會主席宣布梁游的宣誓無效,兩人喪失議員資格,政府安排重選。此法只需主席一人作決定,但此舉明顯跟他早前決定讓梁游重新宣誓背道而馳,梁君彥必成眾矢之的,他與泛民的關係將會破裂,未來主席一職絕不好當。
 
不管最後結局如何,梁游的命運已很清楚,就是無法進入議會,北京、特區政府和建制派將用盡各種方法,把他們重返議會之路封殺。這批起於街頭但選擇走入建制的年輕本土派,曾經聲言要搞一場世代之爭,他們認為「老一輩」的民主派接受一國兩制、民主回歸,但此路證實不通,新一代要另闢蹊徑。然而以青年新政兩名議員的表現看,他們遠遠不符大部分人的期望,連泛民部分議員(如葉建源、涂謹申、郭榮鏗)都對梁游的「宣誓演出」和辱華用詞有微言。新一代的自決路線,是否同樣此路不通,走入了死胡同?
 
梁頌恆和游蕙禎的行事方式頗令人費解:選擇參選,目標自然是進入議會,而宣誓一關,應屬例行公事,過去泛民中有若干人擅於在宣誓時「落力演出」但仍可過關,梁游照辦煮碗交足戲,往後仍有四年抗爭時間,為何在一片劣評聲中,梁游兩人仍然死撐到底?宣誓風波發生之後,客觀效果是北京對港的強硬路線重新抬頭(不如此不足以遏港獨),甚至會影響到明年3月的特首選舉(對誰有利,你懂的)。正因為有此效果,不少政治圈內人都認為青年新政是「內鬼」,是北京暗地裏搞局培養的假反對派,借不斷鬧事鞏固強硬路線的合理性,甚至是為特區政府訂立23條國安法「打好基礎」。在我的朋友群組中,至今仍有很多人相信「青政是鬼」的陰謀論。
 
對我來說,此一假設匪夷所思。為了推行強硬路線而不惜放任港獨思潮流播,誰有這種膽量和分量?如果真有其事,現在青政的梁游可謂「大功告成」,但港獨思潮在年輕一代中蔓延,難道這是北京所願見的結果?
 
回看歷史,本土主義冒起早在保衛皇后碼頭開始(時維2007年7 月)。當時的流行語是「集體回憶」,訴求是反對過度發展、保留香港的歷史面貌。而參與運動的主角,都是環保、保育的支持者,主導思想是維護香港特色、建立「香港人」的身分認同,是文化運動多於政治運動。
 
由身分認同發展成為自治╱自決,是從反國教(2012年7月)開始,接踵而來的是北京先後推出「一國兩制白皮書」(2014年6 月)、人大8.31 決議(2014年8月),到特區政府出台特首普選方案(泛民認為是假普選),中央「以我為主」、一再強調以「一國」為先的政策,相信大家記憶猶新。結果是自治派、港獨派、歸英派等先後出現,青年新政就是其中一個冒起的本土派政黨。

 

根除港獨先要了解年輕一代訴求

 
從本土走向自決,是否年輕一代對強硬路線的反彈?梁游不能進入議會,建制派先勝一仗,重創自決╱獨立派的氣燄。然而年輕一代對前途的疑慮、對身分認同的執著,不會因為宣誓風波暫告一段落而終結。歸根到柢,要把港獨思潮根除,先要了解年輕一代的訴求。但很可惜,從北京到特區政府,都不願正視港獨的根源何在。諱疾忌醫,焉能「去獨」?
 
原刊於《明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陳景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