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陳美齡女士對幼兒教顧的提案

無論任何人出任局長之職,希望他對幼兒教顧有更深入的了解,制訂政策要正確對焦,切勿藥石亂投。

近日上一輩香港人熟悉的歌手陳美齡出版名為《40個教育提案──把快樂帶回給香港學生》(簡稱《40提案》)的新書,引起坊間一陣討論。這是一本約32開的小書,當中包括中英文版本,英文原文不足80頁,中文翻譯部分也不足90頁,而且排版鬆動。以這樣的篇幅盛載40個教育提案,而且涵蓋大中小幼,以至補習班,充其量也只能做到提綱挈領效果。若處理不當,更會流於粗疏及鬆散,淪為口號多於實際。

雖然筆者從小至大一直在香港接受教育,但自問對香港整個教育制度沒有深入研究,故不敢對陳女士的《40提案》作整體的評價。唯筆者近年涉獵幼兒教顧政策及服務,對這部分尚有些微認識,所以本文只就《40提案》關於幼兒教顧的5個提案作討論。整體來說,5個提案內容粗疏,而且新意欠奉,更全數對焦錯誤。香港(亦是國際間)目前的幼兒教顧關注點主要有三,質、量及費用三大方面,而三者又互相關連。《40提案》中的有關幼兒的5個提案側重質的一方面,而未有觸及量及費用,似未周全。

幼兒托管者課程焦點錯誤

陳美齡的第一個提案是建議提供3歲以下幼兒托管者課程,以英或粵語授課,共12堂,內容包括健康飲食、遊戲治療、健康習慣及與幼兒互動方法等。此類課程可與教會合作,因不少家傭在周日參與彌撒。

這個提案與現時社會福利署推動的「為祖父母而設的幼兒照顧訓練課程試驗計劃」實有相似之處,只是對象不同。筆者同意嬰幼兒照顧者的質素對嬰幼兒成長起著關鍵作用,不過推行以外傭為主要對象的幼兒托管者課程完全是焦點錯誤。

嬰幼兒的主要照顧者應該是父母,因此加強育兒友善措施及提供高質素的親職教育才是正途。由於現時提供恆常專業嬰兒照顧的日托嬰兒園的名額嚴重不足,而親職假又極少,因此不少雙職家庭無可奈何才依賴外傭照顧年幼孩子。最近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的調查顯示,只有少數家長認為「除了父母,外籍傭工是理想的幼兒照顧者」。單憑12堂內容尚不明確的培訓足以令那些與被照顧的嬰兒並無血緣關係,文化習慣又不同的外傭成為理想的嬰幼兒照顧者?似乎是天方夜譚。果如是,日托嬰兒園的幼兒工作員便不需經年累月的訓練。

與其浪費資源培訓短暫留港的外傭,不如調撥資源提供更優質的親職教育、加強育兒友善措施及增加更多日托嬰兒園的名額,這才是對症下藥之道。

統一幼師薪級便可維持穩定而高質素的幼師團隊?

陳美齡的第二個提案是統一幼師薪級,以協助資源較少的幼稚園,吸納經驗較豐及質素較高的幼師,且為有志者提供安穩職途。

這又是另一次焦點錯誤的提案。公營中小學能夠實行統一的薪級表,在於教師的薪酬乃直接由教育局全數支付。2017年實行的免費幼稚園政策,實質更類似直資中小學制度。直資中小學的薪酬尚且要與公營學校的統一薪級表脫勾,難道規模較小,且自訂學費空間更細的幼稚園可以?以「學生人頭」計算資助額的資助制度,一旦實行統一薪級表,資助額很快因教師每年「增薪點」而「爆煲」,學校最終無力挽留資深老師。除非改變資助制度,否則統一薪級表對維持穩定而高質素的幼師團隊並無幫助。因此爭取改變資助制度才是焦點,之後統一薪級表才可擺上議程。

減少過份進取課程

其第三個提案是減少過份進取課程,並針對每所資助幼稚園的課程多元化作詳細研究,方便家長選校。

陳美齡的這個提案不單再一次焦點錯誤,而且適得其反。正如其所講:「為確保學生能贏在起跑線上,幼稚園的課程設計愈來愈進取。」請不要忘記,幼稚園均為私營,其收生乃學生自行投考,而非依靠派位。因此,幼稚園的「進取」課程設計,乃因應家長喜好。筆者另一篇文章〈新幼教指引與幼師專業〉已指出,幼師專業未受尊重,再加上幼教市場化,最終令幼師的專業判斷服膺於家長的喜好之下。因此要減少過份進取的課程,應該讓幼教從市場化中退卻,讓幼師回歸專業;否則所謂「針對每所資助幼稚園的課程多元化作詳細研究」,只會方便家長選取進取課程的學校,進一步助長「拔苗助長」的風氣。

一條龍學校是重點嗎?

陳博士的第四個提案是檢討「名牌小學」直屬幼稚園制度,以免家長為爭取入讀這些幼稚園,而過份操練孩子。

現時公營小學必須透過小一派位機制取錄絕大部分學生,因此所謂結龍學校只出現在非公營小學,即直資或者私立學校。由於這類與幼稚園有連繫的小學只佔全港小學的極少份額,其高昂學費亦令一般家庭卻步,所以無關宏旨。現時的關鍵在於公營小學收生仍留有所謂「叩門位」,這些「叩門」遊戲不限階層,均可參與。「叩門」便需要面試,再加上有人相信從某些幼稚園畢業對「叩門」有幫助,而報讀這些幼稚園又需要面試,這樣層層遞進,便形成了現時發生在幼兒階段的「集郵」及操練風氣。

換言之,無論是「檢討」抑或加強監管直屬學校制度,對削減幼兒階段的「操練風氣」並不會有顯著的影響。

K3併入小學只令幼稚園小學化

陳美齡鑒於有部分孩子沒上幼稚園,所以建議將K3列為義務小學教育的一部分,以確保所有小學生有更公平及更好的學習經驗。

首先,香港適齡幼兒入讀幼稚園的比率已達百分百,甚至出現有幼兒上下午分別入讀不同幼稚園的現象。雖然有個別幼兒正進行在家學習(Home Schooling)而沒有入讀幼稚園,但單純將K3拼入小學並不會令該類家長放棄在家學習的模式。因此,這個提案所針對的對象並不明確。

其次,從教育社會學的角度觀之,幼兒學習經驗之不同受家庭影響多於學校。不同社經地位的家庭有著不一樣的社會及文化資本,造就孩子迥異的學習經驗,恐怕這才是小一入學時孩子表現差異的主因。

再者,剛公布的《幼稚園教育課程指引》(《指引》)其中一個焦點是幼小銜接,新指引列明「教師不應追趕小學的課程」正正是針對幼稚園小學化的現象。而陳美齡的這個提案形同將K3班小學化納入制度之內,這樣不單與《指引》的精神背道而馳,亦有違國際趨勢。

新教育局局長應更深入了解幼兒教顧

幼兒教顧的重要性已廣獲眾多研究所證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James Heckman甚至指出公共投資於幼兒教顧對社會的回報率遠高於大、中、小學及在職培訓。傳聞陳美齡獲邀出任教育局局長,實情如何,不得而知。不過,無論任何人出任局長之職,希望他對幼兒教顧有更深入的了解,制訂政策要正確對焦,切勿藥石亂投。

簡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