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斯多德曾經說過「任何人都會生氣,這沒什麼難的。但要能適時地用合適的方式對適當的對象恰如其分地生氣,可就難上加難。」達爾文也在1827年寫過一本書《人與動物的情感表達》,書中提及情緒可是協助人及動物適應環境。
情緒基本上主導我們的行為,但現今的教育有否引導學生明白認識情緒的重要性呢?香港青年協會全健思維中心於2017年8同28日公布情緒教育教師意向調查,在超過400名受訪中、小學老師中,逾六成認為目前的情緒教育不足。香港新學年開學不到兩個月,接連發生20多宗學生懷疑輕生個案。
據香港大學最近公布的數據顯示, 香港自殺率由2020年起出現上升趨勢,去年15至24歲的青少年自殺率創歷史新高。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分析,年輕人自殺率急升源於疫情以及社會層面等因素,令年輕人感到「強烈無望感」。他又表示新學年開學後出現學生自殺個案,呼籲社會關注年輕人情緒問題。
學校與權威合作策劃培訓
老師是學生的同行者,若能夠給予老師專業培訓,及早識別有情緒困擾的年輕人,悲劇或許可以避免。筆者是瑪利灣學校校長,其中一個工作重點為照顧有嚴重行為及情緒困擾的學生,透過情緒教育幫助學生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緒、學習控制自己的情緒、以和平理性的方法解決問題。
過去3年,我們與不同的精神健康權威合作策劃多元化的精神健康教育,因應現時香港學界面對的困難,於2023年12月開始,聯同香港精神科醫學院副院長(常務)、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科學系榮譽臨床副教授、瑪麗醫院與葵涌醫院兒童精神科(兼職)顧問醫生陳國齡醫生,精神專業聯盟丁錫全醫生及心理治療師,與教育局合作,為學校、校長、老師及家長提供培訓工作坊、講座及到校個案支援(即時危機介入和深入輔導服務)。
以上活動乃先導計劃,由筆者擔任召集人,期待集結更多資源及專家,將專業支援帶到各區學校。我們的終極目標是協助教職員與家長,及早識別及支援高危學生、掌握應對高危學生的技巧、對高危學生個案有危機意識;同時,亦會盡力為最有需要的學校及單位提供發展性的支援課程,例如培養堅韌孩子/青少年,及家長與青少年溝通的技巧等。
察覺情緒是重要的軟技巧
我們期望令大眾明白情緒沒有好壞之分,重點在於對自己的情緒有認識、學會表達情感,進而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及行為。過去多年的工作令我們察覺到有青少年因情緒困擾,生活變得舉步為艱。有些個案更影響學業、工作及社交。我們希望協助老師幫助青少年能認識情緒、察覺情緒、學懂表達情感及管理自己的情緒,進而引導青少年能明白別人的情緒、改善溝通技巧及人際關係。能夠察覺自己及別人的情緒,是重要的軟技巧、軟實力,能夠適時、適當地表達情感是與别人建立良好關係的基礎。
或許你會問,既然情緒沒有好壞之分,為何不同人對相同事物會有不同反應呢?歸根究柢,我們的情緒反應及行為皆受過去的經歷影響,當我們對身邊事物有屬於自己的主觀感受,便主導了我們怎樣解讀他人的行為動機,久而久之,這解讀機制形成行為模式。這些感受導致我們產生自發的生理反應,而各人的性格在面對壓力時,出於不同文化、家庭的背景,自身經歷對責任、選擇有自己一套的詮釋,加上現實、別人,以至自己眼中的自己的差異,最終表達出來的,就成為各人不同的行為或回應。
我們希望透過講座、工作坊、到校支援的形式,裝備學校的教職員及家長,使他們能夠有適當的技巧,引導學生學會處理因自身的經驗所帶給自己的感受。無論是憂傷、恐懼、憤怒、羞恥、憎惡或喜悅,任何情緒過於澎湃,也可能使我們被操控或困在其中。我們希望與青少年同行並進,與他們一起親手打造屬於自己、開啟自己心靈的鑰匙,從而學懂逆境之中如何自處。你願意與我們同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