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體時代下的機遇與挑戰,了解港台「我是DJ」計劃

媒介融合持續深化,改變了媒介形態和傳播規律,帶來挑戰與機遇。香港融媒體現狀多元,社交媒體成為重要渠道。助理廣播處長李慶華及第二台節目總監程潔瑩接受本社專訪,並探討DJ培訓計劃「我是DJ」的推動作用。

媒介融合的持續深化,導致媒介形態和傳播規律發生顛覆性變化,給傳播工作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但同時也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如何順應媒介融合趨勢,把握新的傳播規律,建立基於融合媒體平台的影響力和話語權,將是中國未來國際傳播工作的關鍵。隨着數位媒體技術迅速發展,香港的融媒體現狀顯示出多元特徵,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邊界愈加模糊,市民獲取資訊的途徑多樣化,社交媒體已成為重要傳播渠道。助理廣播處長(電台及節目策劃)李慶華及香港電台第二台節目總監程潔瑩近日接受本社專訪,分享了港台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並探討全新DJ培訓計劃「我是DJ」對廣播界的推動作用。

灼:灼見名家

李:李慶華,助理廣播處長(電台及節目策劃)

程:程潔瑩,香港電台第二台節目總監

適應新媒體生態,融媒體發展現成果

灼:在當前的時代環境下,香港電台如何定位自己的使命來適應快速變化的媒體生態?能否分享一下第45屆十大中文金曲音樂盛典的具體成果和影響?

李:我認為香港電台的優勢在於擁有電台、電視和新媒體多個平台。我們的電台自1928年運營至今,已經96年。我們的新媒體自90年代起開始發展,這使我們在這個領域具有先發優勢,新媒體受到歡迎,每月有過億人次的瀏覽和串流,其中三成的受眾來自海外。我們提供英文和普通話節目,期望向全球發聲,這也是我們的一大優點。

1920年代香港電台首間廣播室設於中環舊郵政總局。
1920年代香港電台首間廣播室設於中環舊郵政總局。

港台於1970年成立電視部,其後製作包括《獅子山下》等深入民心的節目。
港台於1970年成立電視部,其後製作包括《獅子山下》等深入民心的節目。

程:第45屆十大中文金曲音樂盛典除了電台和電視的宣傳,我們在社交媒體和網站上發布相關內容,點擊率相當高。整個音樂盛典希望讓更多人了解和認識中文金曲音樂文化,我們也邀請了許多海外嘉賓參加,效果很好。最近我們在北京廣播節還獲得了一個獎項,團隊非常受鼓舞。此外,我們的RTHK Pop Up Live活動也成功舉辦了兩屆,讓疫情後的聽眾有更多接觸我們的機會。

第45屆十大中文金曲音樂盛典榮獲2024聲音探索者大會暨北京廣播節廣播融合運營精品案例大獎。
第45屆十大中文金曲音樂盛典榮獲2024聲音探索者大會暨北京廣播節廣播融合運營精品案例大獎。

第45屆十大中文金曲音樂盛典邀請其他地方的歌手作交流演出,拓闊樂迷視野。
第45屆十大中文金曲音樂盛典邀請其他地方的歌手作交流演出,拓闊樂迷視野。

RTHK Pop Up Live走進社區與聽眾作近距離接觸。
RTHK Pop Up Live走進社區與聽眾作近距離接觸。

灼:李先生,可否請你介紹一下港台在製作融媒體節目方面的情況?以及你和團隊是如何保持節目的創意和吸引力的?能分享一些具體的案例,說明這些新合作帶來的實際成效嗎?

李:我們現時除了電視、電台,還會在社交媒體平台上發布內容,比如YouTube、Facebook和Instagram。我們的YouTube頻道有超過113萬訂閱,Facebook新聞版也有超過100萬追蹤者,希望透過不同渠道,將內容傳播得更廣更遠。例如節目《舊日的足跡》每集約一小時,但內容投放到社交平台上就要碎片化處理,切成一、兩分鐘的片段,讓觀眾更容易接受。此外,我們也在積極開發內地的小紅書、抖音等社交平台。最近,我們與北京廣播電視台合作推出了《京港話你知》,與上海人民廣播電台合作推出《上·港上線啦》,這些廣播機構會透過他們的渠道進一步推廣節目內容。一年前,我們也與印尼國家廣播電台合作推出了Halo Jakarta! Hello Hong Kong!節目,因為印尼是一帶一路的重要國家,與我國有很多經貿往來,且香港有17萬印尼人在此居住,所以我們希望製作一個兩地人都能受惠的節目,實現資訊互通。這種向外擴展的大趨勢和工作,未來亦將不斷推進。

《上·港上線啦》促進滬港兩地資訊交流。
《上港上線啦》促進滬港兩地資訊交流。

<I>Halo Jakarta! Hello Hong Kong!</I> Summer Pop Up現場氣氛高漲,印尼歌手Nabilla Gomes與同鄉觀眾打成一片。
<I>Halo Jakarta! Hello Hong Kong!</I> Summer Pop Up現場氣氛高漲,印尼歌手Nabilla Gomes與同鄉觀眾打成一片。

新時代DJ須多才多藝,吸引年輕觀眾

灼:程女士作為資深電台節目主持人,面對新媒體時代的挑戰,你是否感受到在剪輯視頻和電視製作方面的壓力?你認為這種多元化的技能要求,對於廣播人才的培養有什麼影響?

程:我初來電台時主要做節目主持,以聲音廣播為主,但也有些做司儀的機會。如今進入新媒體時代,露面的機會變得更多了,自身也在成長。現在我們在招募新人時,也希望他們能應付一些幕前的工作。港台目前正在進行「我是DJ」培訓計劃,參與的年輕人很有心想加入電台,我們亦提供了很多訓練課程,讓他們學習表達、咬字、發音、編排節目、組織故事、上台做司儀、剪接視頻和音頻等,是很全面的訓練。我常開玩笑說,媒體人好像什麼都要懂、什麼都要做,能力要愈來愈全面。

李:以前前輩常說有些DJ不適合露臉,只靠聲音出鏡就可以,甚至還可以穿拖鞋背心就開咪。但現在有電台、電視同步直播,主持人要注重儀表和服裝搭配,這是一項大的轉變。電台的成本相對便宜,做電視節目的成本是電台節目的100倍甚至1000倍,如何分配資源對我們來說是一項挑戰。不過現在很多大學生基本都會拍片、剪片甚至自己做主持,整體行業有很大改變。推出「我是DJ」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這個時代所需的廣播人才。雖然有人說廣播行業在萎縮,聽電台的人確實少了,但我們依然有影響力,只是將內容放在更多融媒體平台上,製作更多線上節目,吸引更多受眾。

「我是DJ」安排經驗豐富的電台節目主持傳授心得,當中包括車淑梅。
「我是DJ」安排經驗豐富的電台節目主持傳授心得,當中包括車淑梅。

擁抱AI時代,積極開展多邊合作

灼:在港台融媒體的發展上,使用了哪些先進的新技術?

李:香港電台這幾年開始發展AI,推出了「AI淑梅」和AI天氣主播,在電視部設計了一個名為Aida的數字人,這些都符合融媒體的發展趨勢。另外,如今的技術已可做到用AI實現不同語言的傳譯,例如印尼語和粵語的同聲傳譯。此外,新聞部也開始用AI的聲音報道新聞,比如英文的體育新聞現在就是由AI來報道。我們將持續摸索相關技術,進一步發展。

AI淑梅在港台第一台Instagram跟聽眾玩有獎問答遊戲。
AI淑梅在港台第一台Instagram跟聽眾玩有獎問答遊戲。

港台AI主持Aida為觀眾送上天氣簡報。
港台AI主持Aida為觀眾送上天氣簡報。

灼:李先生,你對未來融媒體的發展有何看法?香港電台在這方面有什麼具體計劃增強觀眾的參與和互動?尤其是在與內地及國際媒體的合作上,你認為有哪些潛在的機會?

李:融媒體是未來的戰場,雖然香港電台沒有商業壓力,但我們希望在媒體中爭取一個份額,吸引更多人收看和收聽我們的節目。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我們需要在融媒體領域投入更多資源,培養人才,並有清晰的定位,特別是與內地及國際媒體的合作,我們希望將內容帶給更多世界各地的觀眾,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我們一直是亞太廣播聯盟的成員,透過這個組織認識不少其他國家媒體,促進更多合作方案。

前不久我在北京出差時,天津台和廣西台均對與港台合作充滿興趣,大家很踴躍,提出了許多想法。例如,我可以在港台推廣寧夏的旅遊、枸杞和紅酒,反過來也能透過寧夏的媒體,讓那邊的受眾了解香港的最新發展,如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展覽、夜繽紛活動,希望吸引更多遊客來香港參與文化交流。此外,我們也在發展AI手語,希望未來可利用AI數字人進行手語傳譯,節省成本並提高效率。

在今年亞太廣播聯盟年會上,港台總監(製作事務)韋佩文分享港台的人工智能應用個案。
在今年亞太廣播聯盟年會上,港台總監(製作事務)韋佩文分享港台的人工智能應用個案。

AI主持天監在第五台《香江暖流》中介紹二十四節氣,從生活儀式、養生之道到詩詞歌賦,皆蘊含四季智慧。
AI主持天監在第五台《香江暖流》中介紹二十四節氣,從生活儀式、養生之道到詩詞歌賦,皆蘊含四季智慧。

灼:有什麼指標可以測評融媒體的發展成果?

李:當然,我們會關注各種數據指標來測評融媒體的發展成效。例如《鏗鏘集》在YouTube上的播放情況很好,觀眾可靈活選擇收看時間,吸引到不少人點擊。其中有一集講素食的內容,已有超過100萬次的播放量。另一方面,我們也在將電台節目視頻化,就是把靜止的畫面放在視頻中,主要還是以聲音為主,反應也不差,聽眾可一邊做其他事情一邊收聽,我認為聲音在未來仍然有發展空間。今年5月,我們推出了《陪你陪妳陪陪您》活動,旨在重新打造港台電台部的新形象,表達電台一路陪伴大家成長的理念。我們還拍攝了一部微電影,以戲劇形式呈現電台在大家日常生活中的角色。到目前為止,這部微電影在YouTube上已經有超過50萬人次觀看,結果也證明了我們需要朝這個方向發展。

港台把電台常伴聽眾的日常寫成故事拍攝微電影《陪你陪妳陪陪您》。
港台把電台常伴聽眾的日常寫成故事拍攝微電影《陪你陪妳陪陪您》。

致力培養廣播業新血,不要害怕做出改變

灼:程女士,你能分享一下「我是DJ」計劃的舉辦初衷嗎?在培訓年輕學員的過程中,是否有觀察到他們對廣播行業的熱情?

程:我們非常希望有更多新血加入廣播行業。在招募過程中,我發現許多年輕人對廣播行業充滿興趣。在培訓過程中,我們要求學員做功課,並會給予評分和反饋。當他們的表現不如預期時,這班年輕人會感到沮喪和懊惱,這也顯示出他們的上進心,讓我感到驚喜。我們邀請了行業內的資深主持和DJ來教學員,包括倪秉郎、梁繼璋、車淑梅、區瑞強等。他們會教學員如何構思節目、使用聲音和選擇音樂等。我原以為這個世代的年輕人不會再記筆記,但事實上他們非常認真地記錄,讓我感到欣慰。

灼:課程導師的年齡偏高,會否擔心影響課程內容與當前媒體生態的契合度?

程:我們並不擔心課程內容會與社會脫節,因大部分內容是學員需要掌握的基本技巧和知識,是不會被時間淘汰的。導師們會介紹不同時代的廣播業特點和流行趨勢,像倪秉郎老師會講解與不同年齡層溝通的技巧,非常實用。我們告訴學員,每個節目都是一個show,展現自己和運用聲線都是需要學習的,至於細節則需要學員自行消化和揣摩,同時根據自身生活經歷靈活運用,添加創意。我希望他們將來能在這個行業中發光發熱,擁有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

「我是DJ」由資深DJ梁繼璋擔任校監,培育新一代廣播人。
「我是DJ」由資深DJ梁繼璋擔任校監,培育新一代廣播人。

灼:在「我是DJ」的培訓過程中,與這些廣播界的新血相處了近半年,學員身上有哪些閃光點,或是展現了哪些值得讚賞的特質?

程:「我是DJ」的遴選過程中,參加者需要寄送簡歷和自我介紹的片段,經過初步甄選後錄取50位學員參加培訓課程,再根據學員的上課表現及成績,選出12人進入決賽。其中幾位學員只有16歲,是在讀中學生。他們一邊上課一邊還要兼顧學業,也讓我看到了他們對這次機會的珍惜和堅定的決心,也非常感謝家長的支持。看到這班年輕學員對廣播行業的熱情之大,我也大受鼓舞。節目即將進入決賽,衷心希望他們能充分準備,脫穎而出,最終獲得港台合約,加入這個大家庭。我注意到學員們都在努力讓自己更引人注意,有些在內容上下功夫,有些則在表現形式上做準備,各自發揮所長。我衷心希望他們能夠成功,期待明日之星的誕生。

李:兩年前我們舉辦的「新時代奮鬥者」比賽,培訓出了一批年輕的主持人,他們不僅能做電台節目,還有機會參與電視部的工作,甚至舞台劇和音樂劇的演出。這證明了現今的主持人和DJ需要多才多藝,只要有能力和潛質,港台非常願意給予新人機會。在學習方面,我們會讓新人先到一些恆常節目中學習,讓他們掌握製作節目的技巧,累積實踐的經驗。同時,我們也藉此啟用年輕DJ,以便更好地吸引年輕聽眾。我認為這批新人不一定要在香港電台工作,而是希望培養人才,讓整個廣播業受益。即使最後只有一兩個人成功,那也足夠。

「我是DJ」的訓練和選拔皆透過融媒體的方式呈現。
「我是DJ」的訓練和選拔皆透過融媒體的方式呈現。

灼:程女士,你在與這些年輕學員的互動中,有沒有受到他們的啟發或影響?你覺得這段經歷對你個人或職業上有什麼改變?

程:和這班年輕人的接觸讓我深刻體會到,不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中,我們都應該不斷向前,我意識到自己也需要不斷學習和進步。隨着世界大環境的快速變化,我們必須及時跟上,妥善應對每一天的挑戰。有時在面對變化時,不少人會感到恐懼,尤其在轉換的過程中會感到緊張。但請不要害怕,而是要學會面對和接受這些變化。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