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上半葉中國的歷史,是中華民族在驚濤駭浪中掙扎求存的洪波曲──清廷無能,割地賠款;仁人志士,救亡圖存;國民革命,推翻滿清;興師北伐,統一全國;實施訓政,黃金十年;抗戰軍興,山河變色;和平短暫,國共內戰;國府遷台,中共建政。
這個過程,今天總結起來,只區區數十字,但半世紀各方勢力在中華大地的衝突、博弈,真正是驚心動魄,波譎雲詭。作為20世紀歷史弄潮兒,蔣介石這位舉足輕重的人物,史家向來評價不一。自從現存於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的蔣介石日記手稿開放公眾閱覽後,據此撰寫的著作便相繼出版,其犖犖大者如史學家楊天石教授所著的《找尋真實的蔣介石》系列,在海內外產生很大的影響。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上周六(12月10日)請來香港大學中文學院蘇維初名譽教授,回顧蔣介石從北伐到內戰的重要經歷,並中肯評論他的功過。現場座無虛席,聽眾反應熱烈。
中山艦事件 蔣介石壓倒汪精衛
蔣介石的崛起,陳其美(1878-1916)扮演了主要角色,但陳其美早逝,蔣介石是追隨孫中山踏上「革命」道路的。1922年6月,陳炯明叛變,孫中山暫避永豐艦,蔣介石登艦陪伴42天,後來還寫了一本書《孫大總統廣州蒙難記》,成為蔣介石日後在國民黨內呼風喚雨的政治資本。
1923年孫中山聯俄政策確立後,翌年5月3日,孫中山正式任命蔣介石為黃埔軍校校長,因此日後「黃埔系」的國軍高級將領如杜聿明、胡宗南等每有尊稱蔣介石為「校長」者。
不過,蘇維初教授指出,當上黃埔軍校校長的蔣介石,並沒有即時進入國民黨核心,可見孫中山倚重的,是他軍事方面的經驗。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病逝。1926年3月20日發生的「中山艦事件」,蔣介石一舉壓倒了汪精衛,成為國民政府頭號人物。
1926年7月9日,蔣介石就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誓師北伐。蘇教授指出,北伐初期,國民革命軍的兵力只有8個軍,約10萬人,而北方主要的軍伐,無論是吳佩孚、孫傳芳或張作霖,各自兵力都有20萬至30多萬,國民革命軍無疑處於弱勢,後來廣西的閻宗仁、西北的馮玉祥和山西的閻錫山加入,國民革命軍後期發展成四大集團軍,分別由蔣、馮、閻、李4人率領,總兵力近百萬,形勢立時改觀。
蔣介石領導北伐為何成功?
蔣介石領北伐為何成功?蘇維初教授歸納以下三點:
一、主義和組織:國民黨的宗旨是「三民主義,吾黨所宗;以建民國,以進大同」。孫中山及其追隨者高舉民族主義、民生主義和民權主義的黨綱。孫中山聯俄政策提出後,國民黨組織師法蘇共,甚至批准中共黨員加入;
二、蘇聯援助及建立黨軍:創立黃埔軍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建立黨軍將領的揺籃,而營運軍校和北伐,在在需要蘇聯的援助;
三、農工群眾的組織:團結組織、組織組織本來就是「大革命時期」中共的強項。1927年,上海總工會有80萬人,湖北、湖南的總工會也有30萬之眾,若加上毛澤東號召的農民運動,必然對北伐大有助力,但也埋下日後國民黨清黨的伏筆。
正當北伐如火如荼進行之際,1927年4月12日,駐滬的國民革命軍第26軍在白崇禧指揮下,解除上海工人糾察隊的武裝,逮捕工運領袖和左派人士。國共於焉分裂,史稱「四一二清黨」。
從1927年到1937年的十年,國共兩黨在「圍剿」和「反圍剿」中拉鋸,儘管國共解讀有所不同,期間發生的大事,包括中共「南昌起義」、蔣介石對共產黨根據地發動5次「圍剿」、共產黨二萬五千里長征、「西安事變」張學良「兵諫」蔣介石。未幾,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在全民抗戰如火如荼的形勢下,國共兩黨實現了孫中山聯俄容共政策以來的第二次合作。
接下來,蘇維初教授繼續解讀抗日戰爭中蔣介石領導國民政府遇到的難題和因應之道,以及抗戰勝利後,美國調停國共的大好形勢下,蔣介石如何失諸交臂,結果令3年內戰無法避免,最後失去政權?下集更精彩,萬勿錯過!
蘇維初解讀蔣介石功過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