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文學家、書畫家、政治家蘇軾(1037─1101年)是中國文化史上「千年一遇」的人物,一門三傑,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三蘇父子的際遇,他們與王安石、司馬光、歐陽修等眾多同時代名家的往還,譜寫了北宋的文人世界,並且為後世提供了豐富的文化素材。
多才多藝的一生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宋仁宗嘉祐年間進士,曾上書要求改革政治;後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被貶。舊黨執政時,他不贊成司馬光等人全盤廢棄新法而遭外調;新黨重新上台,把他遠謫到今日廣東的惠州和海南島的儋川。宋徽宗登基後遇赦北還,卒於常州。蘇軾的政治方面較為保守,反對王安石變法,但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主張改革弊政。其思想以儒學為根本,雜糅佛、道,兼收並蓄,靈活通達。政治態度每於不同時期呈現了相應的變化,其實並不因循守舊。
蘇軾在文藝方面具有多樣的才能,有詩2700多首,風格雄渾,然亦有飄逸、含蓄、流利之作,完成「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的宋詩體制,宋人把蘇軾詩風概括為「東坡體」。詞作更富於創造性,題材廣泛,境界闊大,他描寫古戰場的雄奇景色和歷史上英雄形象,抒發了建功立業的抱負,成為豪放詞的典範,深深影響了後世的文人雅士以至政壇人物。
至於政論、奏議、史論等文章,頗有《孟子》和《戰國策》之風;遊記、亭台記和碑傳最具獨創性,篇篇出新;序跋、題記、雜說、筆簡、書簡等雜文,尤能體現其坦蕩曠達的胸襟和風趣幽默的個性;筆記情韻兼勝,直接影響了明代的小品文。總之,他在散文方面成就極高,文字優美,見解獨到,視為唐宋八大家中的表表者,亦非過譽。
豐富的書畫和著作
書法方面,蘇軾擅長行、楷,內豐骨勁,外拙內巧,凝重渾厚,而又秀麗端莊,是「宋四家」之一,傳世書迹有《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帖》等。黃庭堅嘗謔稱其字「間覺褊淺,亦甚似石壓蝦蟆。」蘇軾喜畫竹和枯木怪石,亦是繪畫能手,若將他的書迹和《枯木竹石圖》一併欣賞,另有一番情趣。
蘇軾倡導文人以繪畫抒發情懷,首先提出「文人畫」之名,對後世文人畫的興盛,起了促進作用。文人畫注重神韻,講求筆墨情趣和意境;蘇軾論畫強調神似,與此不無關係。
蘇軾著作繁富,匯為《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另有兩種著作值得注意,一是《蘇沈良方》,一是《東坡禪喜集》,均有助於加深對其人的認識。
《蘇沈良方》是南宋時人將北宋科學家沈括的《良方》(又名《沈存中良方》)與蘇軾的《蘇學士方》(又名《醫藥雜說》)兩書合編而成,內容以收羅各種醫療方為主,間雜以醫話、隨筆等資料。此書雖屬蘇、沈二人的醫藥雜說,大體上包括了本草學和疾病治療學兩方面,不乏真知灼見,但亦不免有言過其實之處。《東坡禪喜集》是明代徐長孺編,乃宋代士大夫及宋代文學受禪宗影響的典型個案材料。
生活智慧的結晶
蘇軾的生平是創意的一生,將中國文化的創意精神發揮至頂峰,不論順境逆境,都流露了豁達的一面。蘇軾的事迹,上至達官貴人,下至販夫走卒,均津津樂道,他對生活看似消極而實則執着的態度,為後世不少士大夫和文人學者所景仰;「東坡巾」、「東坡肉」、「東坡餅」以至「東坡豆腐」等等,反映了中國文化融合社會各個方面,成為生活情趣,世代傳為佳話。
東坡巾亦稱「烏角巾」,是宋代男子頭巾的一種樣式,蘇軾很喜歡戴,因而得名。其形制為四墻,即墻外有重墻,外墻較內墻稍矮,前後左右各有角相向,戴此頭巾時,外墻之角介於兩眉之間。明代李士達繪《西園雅集圖》,蘇軾所戴的就是東坡巾。
東坡肉是江南名菜,相傳是蘇軾所創。炮製方法是把豬肉切成大塊,下放蔥薑,上放肉塊,加酒、糖、醬油和水燒開後,慢火細燜而成。這種紅燒豬肉的特點,是色澤鮮美、酥而不膩,香軟可口。蘇軾謫居黃州時,嗜食豬肉,且有自己一套獨特的烹製方法,《東坡外集》中就有《豬肉頌》一篇可參考。蘇軾又創製用蔬菜煮成羹,作《菜羹賦》並敘,後人命名為東坡羹,並常予以吟詠和讚賞。
東坡鯽魚是湖北名菜,相傳其法亦蘇軾所創;至於湖北食品東坡餅,傳說源於東坡夫人之手。豆腐在北宋時已為人所喜愛,蘇軾善製和喜食,其法是以蔥油炒,用酒和醬料同煮。歷來文士詩文中,每多提及。
何止飲食文化,蘇軾的創意實在不勝枚舉,令人目不暇給,正如林語堂在其《蘇東坡傳》所說:「像蘇東坡這樣富有創造力,這樣守正不阿,這樣放任不羈,這樣令人萬分傾倒而又望塵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擺在書架上,就令人覺得有了豐富的精神食糧。」世稱蘇軾之學為「蘇學」,命名「東坡學」似更為傳神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