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走上了戰略的第三條路

在約束條件下,憑對新發展大局深邃的預判,尋找新的機會,找到後儘快跳躍和重點執行,建立能力(包括通過全球資源平台的組建和生態系統),進行成功跳躍,即是戰略的第三條路。

在中國內地表現比較出色的企業一般來說擁有較好的戰略思維,而這種思維往往是在一段較長時間之內摸索和發展出來的。相對而言,香港的企業比較缺乏類似的戰略思維,不少只是依靠半市場、半人為創造的「定位結構優勢」或透過「做刁」來賺錢的。

有沒有戰略思維是主要分別內地企業和香港企業在過去幾十年來此消彼長的最根本原因,而並不是如一些人簡單的解釋,如「內地市場比較大」、「內地做生意憑關係、走後門」等。

企業需技術自主,方可不受制於人

最近華為公司推出了鴻蒙操作系統,得到了各界的廣泛關注。該系統的面世,意味着華為將不再依賴於安卓系統。此前在華為內部會議上,創始人任正非就特別強調華為需重視軟件開發,因為在該領域有較為穩定的基礎,未來的發展方可不受美國限制,華為才能有較大獨立自主權,可以「扎到根、捅破天」。

任正非認為華為要有自己的商業主張和技術主張,利用全球先進的科技力量,在根技術上擴大投資,以開源、開放應對美國的「閉關鎖國」,從而鞏固中國市場,使得歐洲市場也有了希望。「當華為佔領歐洲、亞太和非洲後,如果美國標準不與華為融合,華為去不了美國,美國也進不了華為的地盤。」

華為的這一步戰略部署代表着什麼?

上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的企業管理界還是處於早期的發展階段,企業家們對管理理念和思想還不是非常了解。當時很多中國企業家普遍有一個疑問:究竟他們的企業應該多元化還是聚焦?當時的諮詢公司都是國外來的,他們一直給中國企業灌輸一種簡單二元的理念——戰略不是多元化就是聚焦,而一般的外來諮詢公司都傾向於勸導企業家們應該聚焦。

但在當時,企業家們看到在海外許多華人的企業,特別是那些家族型企業卻是在多元化經營,而不少也非常成功。這樣的比較和外來諮詢公司給予他們建議的落差往往讓不少中國企業家甚為失落,不知如何是好。

企業面對新機會,需掌握跳躍戰略

同時,有一部分企業家們卻逐漸發現他們其實在貌似只有兩種選擇之餘是還有第三條路的。我們稱這種戰略選項為一種適時、連續的跳躍戰略。

當企業創始時,它會選擇某種業務,也會建立它所需要的核心競爭力,這是一個機會和能力的組合。但往往在同時,市場會出現新的機會,而這些機會往往是以非線性、S形狀的方式出現。面對這些新的機會,企業家要做出判斷:在企業未具備所有新業務需要的核心競爭力的情況下,要不要從現在的業務跳躍到新的機會。許多成功的中國企業都在遵循着「戰略第三條路」的原則進行適時、連續跳躍。阿里巴巴、騰訊、小米、平安、吉利等都就是典型的案例。

之後,華為藉助電訊網絡和終端的優勢,將其業務延伸至包含手機在內的消費電子領域與消費電子芯片領域。並在之後十年的深耕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017年,華為手機銷量過億,成為國內手機銷量第一的廠商。 2019年,華為手機銷量超越蘋果,成為了世界第二。

而隨着數字世界的來臨,華為及時調整企業戰略,致力於構建一個萬物互聯的世界,把自己打造成一個基於雲、大數據、AI等多種技術為基礎的平台公司,賦能智慧城市、智能製造、智能能源、智慧出行等多個領域。而現在,當傳統經濟未來將走向算法經濟,華為則大力發展軟件業務,以期待獲得企業新的競爭優勢。

能力與目標匹配,隨時掌握機會應變

上述戰略的各種道路的差異本質在於如何看待機會和能力之間的對比。更具體來說,企業的邊界是企業在機會和可獲取能力之間的選擇和博弈之後得出的結果。「戰略第三條路」的思考在2000年代初期開始醞釀,2010年代初期形成雛形,至2014年正式提出。在2020年8月出版的由我和黃昱合撰的《競爭新邊界》的一書中,我們對「戰略第三條路:適時、連續跳躍的戰略思考」和框架作了詳細和條理性的介紹。

不過,過去幾年在全球格局中的巨大變化,特別在地緣政治方面,讓上述規律受到了人為的干預。地緣政治或其他相關因素為企業戰略提供了兩個新條件。第一是約束因素,地緣政治可以約束新的機會的出現或把原有的機會減少甚至取替。第二是機會的出現可以是被動(非主動)而產生的。換句話說,機會是可以被迫出來的。華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任正非說得好,「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講過:『偉大的將軍們,是在茫茫黑暗中,把自己的心拿出來點燃,用微光照亮隊伍前行。』什麼叫戰略?就是能力要與目標匹配。我司歷經三十幾年的戰略假設是:『依托全球化平台,聚焦一切力量,攻擊一個「城牆口」』,實施戰略突破。」可以說,他所說背後代表就是戰略第三條路的思考方式:在約束條件下,憑對新發展大局深邃的預判,尋找新的機會,找到後儘快跳躍和重點執行,建立能力(包括通過全球資源平台的組建和生態系統),進行成功跳躍。

主導戰略第三條路的領導者,一方面永遠都心懷憂患,無時無刻都在想能不能「活下去」,不會片刻安逸下來。另一方面卻不斷尋找下一個能或被迫必須要跳越過去的機會。這種能力必須透過深厚的知識、預判能力和全球視野才能有機地產生出來並能於組織內轉化為組織的恆常能力。在「百年未有的大變局」中,企業家們應該如何應變?在新格局下所衍生的戰略第三條路會給予企業家們參考的作用。

謝祖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