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製資金緊張 官方用心良苦

內地在打槓桿及控風險上,做了很多工作。但治標與治本只是一線之差。

9月有為數逾2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業存單到期,監管部門一直說影響有限,但內地資金市場已如臨大敵。外界統計本月到期同業存單不論3、6、9及10個月期的,原來都創歷來最高。同業存單類似同業間貸款,目的是為增強市場流動性,滿足利率市場自由化後的同業拆借需要。但自從4年前正式開通以來,情況未算失控,但出現急速擴張,截至5月底止,已累積餘額逾20萬億元。

由於已觸動當局神經,之前內地一直傳會頒布規定限制。結果中國人民銀行正式公布,本月起同業存單期限不得超過一年,2及3年期存單取消,現有1年期存單可繼續至到期。表面上,人行是收緊,但在嚴格規範風聲鶴唳下已算相當寬鬆。按官方數字,截至年中,1年期或以上存單發行量僅372億元,相當於總量不足半個百分點。更重要是同業存單一直屬於3及6個月期為主,因銀行需求及一些基金理財產品的存在。

提早警示 早作準備

基金理財產品普及及同業存單可在市場自由流通,故極受以高息回報招徠的基金產品歡迎,而這些基金大多數期限是90日以下。但導致同業存單供應不斷,背景正正是中小型銀行續現資金緊張,它們大多數靠發行同業存單吸收流動性,由大型銀行購入再出售,賺取雙重息差。人行容許1年期以下存單繼續發行,變相沒有排除中小型銀行以這種形式吸納資金,短期是放它們一馬,但以後需視乎情況發展是怎樣。

如資金市場回穩,存單活動收斂,再規範可能性有限。否則當局或索性進一步限制銀行、甚至理財產品在購入存單方面作一刀切比例或數額限制。其實從明年起,金融機構手持的同業存單,須納入資產負債表一併進行考量,對銀行影響從未反映,或削弱需求。故現在限量及提早警示,其實更方便業界作準備。

不能否認,內地在打槓桿及控風險上,做了很多工作。但治標與治本只是一線之差。如同業存單,需求大及製造大量產品需求,其實是一個果,背後的主因是內地金融市場長期結構性資金不平衡,這是政策之錯誤、或是內地整個金融體系存在極大錯配?沒有收緊流動性,就無法突出同業存單及其他金融市場存在的問題,但哪敢說所有問題都已經解決呢?看來,內地要解決長期累積的金融問題,要繼續不定期製造資金緊張,才會令問題一一浮現。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胡孟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