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是我高中的時候說的。我一直很討厭「能者多勞」這四個字。每次別人把爛差事丟給我的時候,就會笑笑說一句「能者多勞咩!」似乎我就應該要開心地雙手迎接。「會得多就比較衰」,這是我從這句話裏頭感受到的壓力與無奈。
能力愈大,責任愈大?
從小因為學書法的關係,字寫得比較端正,老師總會在每個學期初,要我謄寫很多份全班同學的名冊,學期末也要抄寫全班的成績(那時代老師還沒有使用電腦和印表機……)。我當下覺得很榮譽,每次都很認真抄寫。但後來想想,當同學都下課爽爽地去玩,我卻得要在教室重複寫每個人的名字,感覺好像「字漂亮」變成了一種懲罰啊!
「因為你做得快啊!」「你做得比較好啊!」,這些話也總會出現在中學、大學時討論報告的時候,然後就是得到最難的那一章節,或者甚至一個人負責整個組上台的口頭呈現。最終呢?說自己什麼都不會的那一個,永遠都是做事情最少的,卻因為其他同學的付出,而獲得不錯的成績。我一直覺得這樣的邏輯很奇怪。
「比較強的,就要為團體犧牲」的觀念讓我很質疑,雖說能力強是件好事,但怎麼感覺被「你比較行」這四個字給「勒索」了呢?
原來,我們忽略了一件事。我們搞錯了「能力」與「實作」之間的先後次序。
當大家普遍認為能力就好像長相一樣,某些人就是天賦異稟,那當然這些人得之容易,給之也應該容易。我們輕忽了這些人「習得能力」的辛苦過程,單純認為這些事情對對方輕而易舉。例如,老師認為我寫字「就是漂亮」,然而旁人沒有看到的是,我從七八歲起就每天練字一小時,有時甚至更久。他們更沒看到我的母親,從我拿筆開始就多麼認真看待我每一次寫字,除了要求整齊之外,還要求美學。
每回老師把乾淨新穎的表單交到我手上,我就像是被賦予一個神聖的使命般。當時沒有塗改液這種東西,我每個字都得要寫得正確,寫得工整,寫得美觀。我享受在這過程中的「神聖感」,更在裏頭得到了許多樂趣。我在這其中學到的不只是寫同學的名字,還包括怎麼安排工作,怎麼確保工作的內容正確無誤,也學到「有效率的方式就是慢慢寫正確」,以及書寫的美學。對於一個小二小三的孩子來說,這些是多麼珍貴的學習內容。
然而,全班只有我一個人體會過這樣的感受,只有我一個人被訓練了40 x 5次,外加一年兩個學期。對老師來說,找一個寫字漂亮的學生來謄寫文件,自然是省時省力的方式,但何不讓所有的學生都練習20遍自己的名字,然後在正式文件上,要求孩子把自己的名字寫得又整齊又好呢?
習慣讓別人出頭
「你做起來應該很簡單吧?所以你來做!」這句話我聽了40年。
不只在學校,出了社會甚至當了老闆,與創業夥伴之間也是相同的情形。「你打電話溝通比較厲害,你來打。」「你比較會處理奧客,你去跟他說。」「你對這種企畫案比較擅長,你來負責!」「你上台不會怕,我會,你幫我講吧!」……這些例子三天三夜也說不完。
我真的比較會溝通嗎?不是,是因為我常常在溝通。
我比較會處理奧客嗎?不是,是因為大家都丟給我。
我比較擅長企畫嗎?不是,是因為我已經寫同款企畫案N次了,架構都相似啊!
我上台不會剉嗎?不是,每次都是緊張得要命啊!但硬着頭皮上的次數多了,自然也就比較能呼吸了。
結果就是,因為重複的練習,所以原本已經在行的事情,又變得更強了。接着又因此自然而然「得」要多做一些,多承擔一些,又變得更強大了!那不會的人呢?就永遠不會。
然而我相信:所有的能力,都是學來的。這意思是,雖然每人的智力或基本能力稍微有些差異,但任何人只要努力,只要刻意練習,都可以達到一定程度的能力。只是有些人已經習以為常這樣的「學習曲線」,而有些人習以為常讓別人代勞。
我曾經帶過一個由媽媽組成的工作團隊,她們主要協助會議進行的幕後工作,有些人負責收票,有些人負責簽到,有些則擔任主持人的暖場角色。她們的能力都很強,但普遍有種「哎呀妳比我強多了」的思維與習慣,總把事情(特別是需要在人前說話的工作)推給團隊中某幾位「看起來很厲害」的成員來完成,自己永遠做同樣的工作,而且選擇的工作難度總遠低於自己的能力。
她們總是很無私地讚美與鼓勵被推出去的隊友,強調自己在幕後就好。事實上,她們並不是不行,而是「習慣讓別人出頭」。以整體來看,似乎任務也仍舊完成了,大家各司其職沒什麼不好,但這樣也讓整個團隊難以成長。
我直言:「這樣是不行的!大家至少都要有輪替工作的機會。」長期重複同樣的工作的確會讓人「駕輕就熟」,但也有很多缺點。例如:無法理解其他工作夥伴的工作內容,當臨時有需要補位的時候就會非常混亂;總用同種方式做事,也無法思考更好的工作模式;總是做遠低於自己能力的工作,不只無趣,更沒有成長。對我而言,一個「成長型團隊」,比「做對事團隊」還要來得有價值。
我要求她們每個月輪替一次角色,不要重複。輪完一遍之後,請她們分享這段日子的心得。她們發現自己面對每周一次的固定會議更有衝勁了!不再覺得「又來了」,而是「這次皮要繃緊一點啊!」而且因為參與自己不熟悉的工作內容,事前準備和事後討論也變多了,團隊之間的「補位」也做得更好。更重要的是,她們的自信提升了很多!原來那看似有點困難的工作,只是因為「沒做過」而已啊!
找團隊中「最會」的人來做,或許短暫得到了好的表現,然而對團隊整體的能力來說,並沒有提升。因為能者多勞的環境,只讓勞者更強,不勞者更弱。這時,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勞者多能」的環境!
建立一個「勞者多能」的環境與文化
身為母親與身為老闆一個不同之處,就是母親看的是孩子長遠的能力與發展,而老闆看的是公司的績效,事業的成敗。
當用母親的心去看孩子,我會希望他們歷經1萬個小時的練習,把所有重要的事情都能做得妥當。我不會因為「別人做得比較好」所以就要我的孩子不需要學,更不會因為她某方面比較弱,就請別人頂替。想想看,如果孩子數學不會寫,我們總不會說:「沒關係,隔壁王同學很會啊!他『能者多勞』幫你多寫一份作業不是很好嗎?」我們會十分專注在提升「個別孩子」的能力上,告訴他「練習就能進步」,不是嗎?
但當我們忘卻了母親之心,不專注在每一個孩子的成長時,有時父母親也會「現實」了起來,讓手足間「比較強」的那位總是多cover另一位的,或者希望在學校的環境中,較強的孩子永遠要幫助較弱的。我們稱之為「社會化」的過程,卻變成了「菁英永遠是菁英」的M型小型社會。
在女兒身上的一個例子,讓我看見師長不同的思維如何影響學生,也看到一個團體中,這樣的思維如何影響「團隊凝聚力」。
女兒一向都是運動健將,在台灣讀書的時候,就常因為人高馬大又身手矯健,所以破格入選高年級的田徑隊,參加校際的活動。在她們學校裏的方式,就是把運動強的孩子集合起來成為一個班,密集訓練這些人,然後派他們代表學校去競賽。對這群孩子來說,「為校爭光」是極大的使命,他們原本就有比較強的運動能力,加上額外時間的練習,當然就是強中之強了!女兒感覺到這種「榮譽」,卻不喜歡這種「為比賽而上學」的壓力。所以當她有資格去參加體育班的徵選時,她選擇放棄了,而我尊重她的選擇。
練習,讓你變得更強
她轉學到德國後,在老師鼓勵之下參加了籃球校隊,她感受到完全不一樣的校隊氛圍。這邊的同學是自由參加各項球隊,幾周之後甄選正式一軍參加比賽。但他們不是最強的入選,還包括是否對該項運動有高度興趣與承諾(對於一軍,教練會要求練習的出席率),以及團隊精神。接連幾次不同運動的甄選,女兒這個沒碰過排球、足球的「菜鳥」都入選了,原因不是因為她原本的能力,而是因為她願意學習。
當她對排球教練說:「我從來沒玩過排球」時,教練告訴她:「在這邊的每個人過去都曾經從『從沒玩過排球』的那一天開始學起啊!」教練強調「重點不在你們現在的能力,而在你們未來能有多強!」這想法讓她充滿幹勁!
聽到女兒分享這句話,我突然理解為什麼她的球技能夠進步這麼快。過去,她認為自己有運動細胞,天生就比較強,所以她自然成為校隊。接着練習得更強,為校爭光去比賽。這樣的想法讓她雖然覺得「被肯定」,但卻失去了激情與學習的動機。這就像我當時重複繕寫全班名字的心情一樣。能者多勞會給人榮譽感,卻無法給人前進的動力。
而當老師用不同方式來帶隊,強調學習與訓練,而非每位球員原本的程度。這激發了整個球隊十分認真投入培訓,並不只為了校譽,他們十分享受在學習過程中「從不會到會」的闖關享受。這就像我小小六、七歲的年紀,願意坐在畫室裏,獨自一個人重複用不同的顏料畫着同樣的色塊,或者十歲的我,在書法教室花上兩個小時,就為了把一個字給寫好。Practice makes perfect!這種「練習可以讓你變得更強」的文化,給人的成長是更深的!
有了這樣的印證,我更相信在團隊的凝聚上,創造一個「勞者便多能」的價值觀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我們只挑選「菁英」來重複做他們本來就在行的事,不會的人永遠不會,而會的人,或許變得更強,但也或許會覺得無趣而失去了成長的動力。讓普通人透過刻意學習,都能整體提升自己的能力,那麼「團隊一起學」的動力,肯定比單兵提升戰力還來得強大。
讓一個能力「起點」平凡的人,相信自己可以透過學習而成為達人,比起要找到一個原本就是高手的夥伴,來得機率高多了!所以千萬不要迷信找到什麼「大老鷹」來讓團隊高飛。我一向相信,三個臭皮匠絕對不只勝過一個諸葛亮,因為三個臭皮匠會讓另外30個普通人都相信自己能夠做到!
而我們自己也絕對要相信,每天投資自己一個小時,持續執行,絕對能夠習得我們過去覺得十分困難的能力。就算是學會微笑,學會寫簡報,學一個語言,一項程式,一種運動……,任何一個小能力都是從第一次什麼都不會開始,接着重複無數次的練習與調整而成就的。
與其期待能者多勞,不如篤信「勞者便會多能」!
斜槓人生心法:
- 重點不在你們現在的能力,而在你們未來能有多強!
- 能者多勞的環境,只讓「勞者」更強,「不勞者」更弱。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勞者多能」的環境!
- 團隊一起成長,戰力更強大。
!doctype>新書簡介
書名:我在家,我創業:家庭CEO的斜槓人生
作者:凱若(Carol Chen)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