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鞍鋼:香港參與國內大循環 可發揮獨特作用

清華大學胡鞍鋼教授指出,二十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提出要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推動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市場監管公平統一、市場設施高標準聯通等,在這個領域,香港未來將發揮獨特的作用。

由治港新政、香港中國企業協會資訊科技行業委員會、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香港都會大學合辦的「香港新質生產力研討會」,7月26日(周六)假香港灣仔浦發銀行大廈舉行。清華大學當代中國研究領軍人物之一的胡鞍鋼教授發表演講,指出香港參與國內大循環,未來將發揮獨特的作用。

胡鞍鋼是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他在研討會上發表了題為「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推進中國式經濟現代化」的演講。

胡鞍鋼教授回顧了中國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歷史進程,指出全面實現科技現代化和經濟現代化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兩大「抓手」(切入點)。他提到,7月18日,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決定》),為繼續深化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指明了方向,為發揮香港的獨特作用,作出了清晰的界定。

出席香港新生產力研討會的部分嘉賓。
出席香港新生產力研討會的部分嘉賓。

國力每5年進一階 中國成最大工業製造國

胡鞍鋼在研討會作主題演講時進一步指出,新一代的資訊科技、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新興產業,是新質生產力的主要領域,數碼經濟亦是重要領域。

胡鞍鋼2017年曾提出中國綜合國力每隔5年(每個5年規劃)上一個大台階,從1990至2015年,「先全面追趕美國,後全面超越美國」。今次,他引述多項數據指出,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工業製造國,而要保持中國製造業佔世界比重基本穩定,就要透過促進兩大循環落實,包括將製造業由沿海轉移到中西部地區的「國內大循環」,以及將製造業向海外投資及轉移的「國際大循環」。

港可助市場制度統一 標準聯通

2024年《財富》(Fortune)世界500強企業,大中華區(大陸、港、澳、台)共有133家企業,22家來粵港澳大灣區,其中5家來自香港,分別是中國華潤、聯想集團、怡和集團、長江和記實業和友邦保險。

胡鞍鋼指出,二十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提出要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推動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市場監管公平統一、市場設施高標準聯通等,在這個領域,香港未來將發揮獨特的作用。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首次來港合辦研討會,主題聚焦於「新質生產力:解鎖中國式現代化與香港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策略」。活動還邀請了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工聯會會長、立法會議員吳秋北,中聯辦社會工作部副部長周蔚、研究部副部長張軍,工聯會理事長、立法會議員黃國,香港都會大學校長林群聲教授,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副局長張曼莉,香港中國企業協會副會長兼總裁于曉,香港中國企業協會資訊科技行業委員會主席孟樹森博士,以及來自香港政、商、學、研等各界逾300位重要嘉賓出席研討會。

陳茂波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首先要利用好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
陳茂波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首先要利用好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

陳茂波:香港優勢就是一國兩制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致辭中指出,因地制宜是落實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字;因地制宜就是要結合新質生產力與地區的特點,按照自身的優勢和實際情況,抓准定位和發展的方向,也就是要做到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形成良性的競爭和合作關係,發揮最大的協同效應。所以要發展香港的新質生產力,首先要認清香港的相對優勢,而香港的優勢根本就是一國兩制。

陳茂波表示,香港首先會利用好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強化對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全方位的資金支持;同時亦將加強企業和人才的匯聚,這些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先進要素;此外還將不斷深化與大灣區各城市的協作,充分發揮不同地方的比較優勢。

吳秋北強調,香港一直以來是改革開放的積極參與者。
吳秋北強調,香港一直以來是改革開放的積極參與者。

工聯會會長、立法會議員吳秋北在致辭中提到,二十屆三中全會的《決定》,其中3條提及香港,突顯了香港在國家改革開放和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性。香港一直積極參與改革開放,未來也將繼續發揮自身獨特優勢,結合中央的重大戰略,以實現更大的發展和貢獻。

香港中國企業協會資訊科技行業委員會主席孟樹森博士也指出,香港憑藉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擁有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獨特條件。她認為,中資企業應扮演數碼基礎建的建設者、科技創新突破者和數碼化轉型賦能者的角色,以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推動人工智能等創新技術在各領域的應用。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