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不僅是香港在歐洲的第二大貿易夥伴,也是外商直接投資的主要來源地和目的地。英國能否順利渡過即將到來的脫歐經濟風暴,以及脫歐將如何重新界定英國與歐盟及世界其他地區的未來關係,不僅對該國未來的增長和繁榮有決定性影響,也對香港與英國的貿易和投資前景至關重要。
許多英國公司已開始在歐盟以外的市場尋找出口和投資機會,以應對脫歐後可能出現的變化。香港貿發局經貿研究11月公布的英國脫歐調查顯示,35%的英國公司有計劃更加關注或增加投資於歐盟以外的市場,而亞洲發展中經濟體是主要目標。「一帶一路」倡議和粵港澳大灣區等大型發展項目所帶來的機遇,勢將對英國公司產生莫大吸引力,對香港與英國的未來合作極為重要。
瞄準亞洲 保持接觸
然而,英國脫歐後與歐盟將出現什麼形式的關係,現時變數仍多。英國很有可能在沒有達成新貿易協議的情況下退出歐盟(即「硬脫歐」),而未能全面進入歐洲單一市場會否導致英國經濟崩潰,或者英國能否通過更獨立自主的貿易政策,發揮其經濟實力,保持繁榮,相關問題眾說紛紜。
只有時間才能證明哪種估計更符合現實,不過有一點鮮有人會反對,就是英國脫歐後要保持繁榮,取決於該國維持並加強其全球經濟關係的能力。香港是亞洲的一個自由港和主要商業中心,與英國有特殊的歷史淵源,得以處於有利位置,可與英國企業合作探索活力澎湃的亞洲市場。
服務業尤其如此。香港是全球服務業比重最高的經濟體,而英國則是歐洲最大的服務出口國。從金融中介機構、投資顧問以至營銷公司和技術專家,香港的服務供應商都大有優勢,可與英國同業合作,把握亞洲多個市場進行結構性經濟轉型所帶來的機遇,這些國家都致力朝着服務型或後工業型經濟之路發展。
香港與英國的未來合作機會不少均來自一帶一路倡議。一帶一路涉及60多個國家,提出建立一個全球性的開放型商貿樞紐網絡,促進沿線國家複雜的跨境交易,以應付相關基礎設施的融資建設需要。「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市場帶來龐大的潛在機遇,應有助彌補英國脫歐後在歐盟貿易上的損失,並可令該國經濟更趨繁榮。
粵港澳大灣區也為中英合作提供很多機遇。該項目旨在幫助中國最富裕的地區引領一帶一路發展,將大灣區升級轉型為綜合物流樞紐和創新中心。這個目標若要實現,必須依賴區域基建連接方面的專才,以及能在貿易、專業服務(金融和法律服務)、創新(金融科技、生物科技和教育科技)和創意產業(電影、設計和建築)等領域提供支援的企業,這就為英國、中國內地和香港的三方產業合作帶來不少新機遇。
香港鐵路有限公司(港鐵)除進軍內地市場外,還把業務擴展到競爭激烈的歐洲市場,而且在其他更遙遠的地區承接了一系列鐵路相關項目。例如,在倫敦,港鐵獲得Crossrail一個專營權,現正營運TfL鐵路,為希思羅經中倫敦至東倫敦提供服務,明年將重新命名為伊利莎伯線。此外,港鐵還與英國一家運輸集團聯手營運西南部鐵路。港鐵成功營運英國鐵路服務,提升了在歐洲的聲譽。該公司希望這些發展為其進一步擴展鋪平道路,並有機會在整個歐洲實施其行之有素的「列車+地產策略」。
與此同時,英國許多服務公司正把亞洲迅速發展的經濟體視為潛在的新市場,作為脫歐後業務策略的一環。其中一些企業已與香港服務業有牢固的聯繫,與香港公司合作進行多個本地及區域發展項目。鑒於亞洲各地正進行林林總總的貿易和基建計劃,許多英國企業都甚為樂觀,認為他們的經驗和專業知識能配合一帶一路沿線各個經濟體的需要,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目標。除物流、金融、採購及貿易等傳統行業外,預料英國企業在高科技製造和數碼創新等方面的經驗也大有需求。
自由貿易前景
英國預定於2019年3月底退出歐盟,在此之前,除非能與歐盟達成自由貿易協定或優惠貿易協定(並且根據現時歐盟與50多個非歐盟經濟體達成的貿易協定,繼續享受現有的優惠市場准入),否則再不得無限制地免關稅進入歐盟內部市場。不僅如此,根據不同的優惠貿易協定與歐盟進行貿易的其他市場,也會對英國有所限制。為彌補這種潛在的貿易損失,英國必須與更多不同夥伴訂立新的貿易安排。
英國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進出口商年度業務調查》顯示,2015年,在2,129,800家英國公司中,只有104,600家是商品出口商,僅佔5%。如果服務出口也包括在內,這個數字倍增至216,000家,達10%。英國如能建立更廣泛的自由或優惠貿易協定網絡,特別是與現為世界經濟增長引擎的亞洲各國達成協定,將有助進一步提高該國對外貿易。由於脫歐後英國公司充當歐洲貿易中間商的作用將受到限制,他們更須為更多不同地區的市場提供服務。
英國一旦退出歐盟,將有更大的自主權與其他國家/地區談判自由或優惠貿易協定,並會有更多機會降低進口貨物關稅,並減少食品標籤、清關程序和服務標準等非關稅壁壘。英國大有條件與香港達成一項全面的自由貿易協定,有助於貿易自由化、增強競爭力和促進創新。這樣的貿易協定也可以展示英國新獲得的靈活性,可與非歐盟夥伴合作探索全球機遇。
香港政府與英國政府已同意展開策略性貿易對話,雙方將研究兩地市場現有的貿易環境,並確定優先領域,以加強相互之間的貿易利益,並鼓勵未來合作。在香港與英國的夥伴關係更趨密切下,英國貿易商可以借助香港與中國內地和東盟十國達成的自由貿易協定,更易進入亞洲市場。
2017年9月,香港與英國簽署《金融科技橋樑協議》,在確定優先領域,並充分利用香港與英國之間現有的緊密經濟聯繫方面邁出第一步。這項協議屬全面的金融創新合作協議,涵蓋兩地政府、監管機構和業界之間的合作,提供穩固框架,便利兩地金融科技公司利用彼此設施和支援,開拓新商機。
填補資金缺口
脫歐對英國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僅是該國與歐盟的貿易可能下滑這一點。英國也將失去現時可從歐盟獲得的大部分甚至全部資助。歐盟資助的金額大部分以補貼和支持農村發展的方式進入農業,其餘大部分統稱為結構性基金,用作支持職位創造、商業競爭力、經濟增長和可持續發展,以發展區域經濟和改善就業機會。
歐洲委員會往往通過競投程序,再向英國多個組織直接提供約10億至15億英鎊的資金,其中大部分經由「地平線2020年」(Horizon 2020)計劃提供。這是一項研究和創新計劃,以協調和匯集歐盟各地的研究工作,目前是英國從歐盟獲得競爭性資金的主要來源。
英國能否繼續參加歐委會的計劃尚待談判解決,在此之前英國政府承諾每年撥出20億英鎊的資金,並檢討創新型企業的稅務優惠,以彌補可能失去的歐盟研發資金。此舉可望維持英國在脫歐後對外國科學家、企業家、投資者和科技公司的吸引力。
英國(尤其是倫敦)能否維持在研發方面的全球領導地位,還有待觀察。但是,如果英國在脫歐後要保持其全球創新領導地位,那麼外國參與顯然將變得愈來愈重要,目前這方面估計佔英國企業研發經費總額一半以上。
凡此種種均說明,資金充裕的香港企業家和投資者可大展拳腳,填補英國在研發和其他未來區域發展項目即將出現的資金缺口,同時協助英國初創企業尋找新資金、新市場和成長夥伴。英國已成為香港資金在歐洲的主要投資目的地,截至2015年底,香港在該國主要經濟部門的投資額高達320億美元(註1) 。能源、交通基礎設施、供水、零售、房地產等領域,甚至英國超級聯賽都有接受來自香港的資金。
同時,約有650家英國公司已在香港設立機構,其中一半以上屬地區總部或區域辦事處。整體而言,英國公司活躍於香港的貿易、金融、保險、零售和其他許多服務行業。這些公司能夠為英國企業提供所需的支援服務,以便物色成長夥伴和投資者,藉此涉足亞洲市場,特別是積極利用香港進行對外投資的中國內地市場。
註1,2015年底香港的對外直接投資(以市值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