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寫完《齊人篇》一文(見拙欄),想起老夫少妻的問題,也可寫一篇。古希臘哲人柏拉圖說:「人生短短幾十年,不要給自己留下什麼遺憾,想笑就笑,想哭就哭,該愛的時候就去愛,無謂壓抑自己。」但相濡覺得大家更應該記住1925年諾貝爾文學得主蕭伯納的一句話:「人生的苦悶有二:一是慾望沒有被滿足;二是它被滿足了。」大家又不妨把慾字拆開看看,就是「心谷有欠」,人怎樣也無法滿足的!
一樹梨花壓海棠
現代的人,都是想愛就愛,就容易出現老夫少妻的情況。古代就有很多老夫少妻,文藝一點說是「一樹梨花壓海棠」,此句出自蘇東坡一詩。事因蘇東坡有點看不過眼老邁的前輩詩友張先(張子野)還要納小妾侍而寫的。張先,人稱「能詩及樂府,至老不衰」的「張三中」或「張三影」;北宋有人云:「人皆謂公張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淚、意中人也。」子野曰:「何不曰之張三影?」客不曉。公曰:「『雲破月來花弄影』、『嬌柔懶起,簾幕卷花影』、『柔柳搖搖,墜輕絮無影』,此餘生平所得意也」。這三句寫影之詩句,的確很貼很絕,成為千古名句。其實這位張子野與蘇軾是忘年之交,其詩名不遜於東坡,成名也比東坡為早。
張先80歲那年,還要納一個年僅18歲的小妾,年紀相差62歲。張先還在婚筵中朗誦一詩誌慶:「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紅顏我白髮。與卿顛倒本同庚,只隔中間一花甲。」在座的蘇東坡聽了也忍不住寫一詩贈興:「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髮對紅妝,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可見風流二字在詩人墨客之間,也有兩個解釋:一是風月風流,二是文采風流。
蘇東坡自己又怎樣呢?他38歲便納12歲的餘杭(杭州一地)雛妓朝雲為妾侍。年紀差別26歲而言,以今日結婚的歲差標準,相信一般讀者還可接受這個歲差吧。
近代和張大千並稱「南張北齊」書畫大師齊白石(1864-1957),五十多歲時已經納了18歲的胡寶珠為妾室。齊白石不僅在繪畫上有天賦,連身體素質也可算是天賦異品,他80歲時的齊白石還可以讓二房太太胡寶珠懷上孩子,可惜胡寶珠難產時去世。
齊白石大師對自己的感情生活總是有點不滿,大師在八九十歲時有人介紹一位44歲的女人給他,但大師竟然嫌棄她年齡太大,最終不了了之。1957年大師93歲,他不顧家人反對,還要娶照顧他日常生活的褓姆,22歲的夏文珠為妻,二人年紀相差71歲,難得夏又自願嫁他。豈料在新婚前夕,齊大師便與世長辭了。
張大千(1899-1983),這個被徐悲鴻說是500年一遇的書畫奇才,他的風流史也不俗。由於元配曾正蓉無所出,大千居士之後娶了三位太太,黃凝素(後與居士離婚)、楊宛君,年紀相差最大的是四太太徐雯波,也不過是30年而已。相比齊白石,張大千與妾侍的歲差不算什麼了。
最轟動的老夫少妻個案
以上著名老夫少妻的個案,大家只能從一些歷史資料去了解。而近20年最轟動的老夫少妻個案,就要數物理諾貝爾獎楊振寧教授(1922-)與翁帆女士(1976-),二人結婚時,男82歲,女28歲,二人年紀相差54歲。而當事人亦被傳媒起底,並從不同角度去報導或描述這段婚姻,而二人也接受過一些傳媒訪問,公開自己對這段感情的想法,所以大家有比較真實的了解。
楊翁二人的婚事,一般人都說是祖孫戀,大都不會看好這段婚姻。或者這樣說,人家感情事,干卿底事呢?如果是真愛,年紀不是重點了,而且早期大家都未懂楊翁二人對愛情的想法而已。
網上資料說90年代的翁帆,在汕頭大學修讀外語文學,思想西化、獨立,據說她還染了一頭的金髮,衣著也較前衛的,在校內也頗為人矚目。儘管個性獨行,她的學習成績還是班級模範生的代表,是一個精英學生。她思想前衛,對愛情應有自己看法,敢作敢為。翁帆也經歷過一次婚姻失敗,她應該很清楚自己在感情上需要什麼,自己的幸福,自己爭取好了。在一個大陸電視台訪問中,翁帆說:「其實你不覺得一個女人,假如她崇拜一個男人的話,然後這個男人又喜歡或者愛他,其實她很容易愛上這個男人的。」
2003年10月,楊教授太太杜致禮女士因病逝世。81歲喪偶後,一向倚賴太太照顧的楊教授不想在沒有人照顧下,生活素質大幅下降和等死。2004年尾,楊翁再婚了。楊教授後來給親友的信中說寫過的一首關於翁帆的詩:「沒有心機而又體貼人意,勇敢好奇而又輕盈靈巧,生氣勃勃而又可愛俏皮,是的,永恆的青春!」永恆的青春,正是耄耋之年的楊教授所追求的。
喜愛西方文學和失過婚的翁帆也許追求一種精神上的浪漫,她覺得年邁的楊教授,仍有好吸引人的睿智,與他一齊,已經有「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浪漫,可以說兩人互相配合,一感性一理性,精神上互補,外人不能說翁帆為楊教授犧牲,或是楊教授虧欠翁帆什麼了。
而今2020年,楊翁二人的婚姻不知不覺已經維持了16年。對於滿面老人黑班(相學上為壽徵)的楊教授而言,今年98歲仍可握着摯愛的手,漫步黃昏,看看充滿物理的世界,聽聽摯愛輕唸一首英詩或詩詞,夫復何求。現今世界複雜,人的物質生活雖然富裕,精神生活卻是貧乏,也許老夫少妻或老妻少夫,可以互補精神的貧乏。不是說什麼「不在乎天長地久,但在乎曾經擁有。」的老話,但又幾多人懂得解讀「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或者「縱有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