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財長耶倫在訪華期間抨擊中國產能「過剩」,以致出口的太陽能板、電動車及鋰電池等,訂價過低,扭曲了全球市場,傷害了其他國家的企業和工人,必須作出修正。
這種說法實在是有點強詞奪理,因為現時出問題的並非中國的產能過剩,而是美國的產能衰退,競爭力不足,因而在國際市場上不斷敗陣,才企圖用政治手段迫中國自我抑制,對美國進行讓賽。
美國應關心自身產能衰退
在一般情況下,產能過剩並非好事。它是指一個國家或一個企業投資不當,以致自己的生產能力超越了市場的吸納能力。其結果是生產出來的商品在市場上沒法消化,造成資源浪費,投資虧損。經濟可能因而陷入困境。
中美正在角力,如果中國真是出現產能過剩,美國應該額手稱慶,研究如何落井下石才是,何必與中國商討,一起去解決中國的產能過剩的問題。
其實,美國所關心的,是美國自身的產能衰退的問題。美國原先是一個產能非常強的國家,但自從可以享有發鈔紅利後,國民就不事生產,競爭力不再,市場地位被中國奪走。美國在市場上沒法勝出,唯有利用政治力量(以軍力作後盾)迫中國在市場上退讓。
西方企圖壓制中國產能優勢
中國現時的情況根本不是產能過剩,而是在某些範疇已出現了產能優勢。西方國家已不可能在短期內趕得上。西方本來並不用那麼緊張,因為西方並非一無是處,而是仍有不少強項,大家可以透過市場互通有無,互補長短,各得其所。很可惜,西方卻只想中國集中力量做低技術的勞力密集的製造業,不許中國做高技術的5G通訊,AI、半導體與新能源產業。眼見中國在某些範疇取得優勢之後,就指中國產能過剩,要加以壓制。
無疑,中國的確有很多製造業的產能超出中國自己的需要,所以需要謀求出口。但這並非產能過剩,因為中國的產品性價比高,在國際市場上很受消費者歡迎,需求很大。中國的出口有助整個世界提升現代化的水平,對世界起着積極作用。
其實,歐美國家在工業革命之後,亦一度出現過產能上的優勢,他們的出口何嘗不是對他國的製造業造成嚴重的傷害?歐美國家可嘗試過抑制過自己的產能?相反,他們是用炮艦去迫別國開放市場。別國想關閉自守也不允許。現在他們卻以中國的產能「過剩」為由,想逼中國自我抑制,不得利用自己的競爭能力,在市場上進佔一個應有的位置。耶倫的說法表面上振振有詞,說穿了全屬歪理。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