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金融勢不可擋──專訪金融發展局主席史美倫

史美倫相信環球社會正在轉變,香港必然要走在趨勢之前,不能待勢頭已成才加入。

2016年初,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表《金融與可持續發展報告》,列出潔淨能源、清潔食水、氣候變化等17項綠色金融範疇。該署更把2016年形容為「Year of Green Finance」。而去年底巴黎氣候峰會達成協議,全球逾100個國家承諾為應對氣候變化作出行動,外界預計未來數年綠色金融蓬勃發展。財政司司長在今年預算案演辭中表示,香港具備發展綠色金融的條件,香港金融發展局亦於5月時發表了《發展香港成為區域綠色金融中心》報告。金發局主席史美倫寄望,政府能牽頭帶領,讓香港能成為亞洲綠色金融中心。

走在趨勢之前

綠色金融泛指所有可持續發展、低碳及能抵禦氣候變化的項目、產品及企業作出的資金籌集及投資行為,例如與廢物處理有關的行業、利用太陽能發電的產品等等。去年12月,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會議於巴黎召開並達成協議,中國、英國、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及印尼等各國政府紛紛採取行動,鼓勵業界發展綠色金融。史美倫指出這是世界趨勢:「去年聯合國發布了責任投資原則(UNPRI),其中一項便與綠色金融投資有關。目前的國際投資基金、退休基金等機構投資者要求投資組合中有一定份額屬於綠色金融。而這個份額仍在上升中,因此需求是沒問題的。在供給面方面,現時不少銀行亦有提供相關融資,這在歐洲特別受到重視。」全世界最大的挪威主權財富基金 GPFG 早前決定撤走在印尼的投資,正是因為印尼過度砍伐樹林,嚴重破壞環境。

「今年年頭,摩根大通跟其他兩、三間銀行皆宣布,不再為燃媒項目融資。也就是說未來這些項目的融資成本將會很貴,反而綠色項目便會相對低。匯豐亦把客戶分成綠色和非綠色兩大類,並嘗試說服非綠色企業引進綠色成份。」史美倫相信,環球社會正在轉變,香港必然要走在趨勢之前,不能待勢頭已成才加入。

亞洲綠色金融中心

在這股綠色潮流中,香港可以擔當怎樣的角色?史美倫指,香港應該以亞洲綠色金融中心為目標。「中國對綠色金融的需求很大,9月於杭州召開指的 G20 峰會中,其中一個討論議程便是綠色金融。不過,一方面內地業界難以滿足全部需求,另一方面內地亦需要香港的公信力,以吸引國際投資者。這便是香港的潛質及值得推廣的地方。」根據金發局報告資料,中國人民銀行在2015年3月估計,中國在第十三五規劃期間須要投資逾15,000億美元於綠色項目上,而中國政府只可能提供當中的15%左右。由是觀之,香港若能抓緊這個機遇,將對本地經濟帶來相當貢獻。

金融服務業佔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的 16.6% ( 2014 年數據),而僱員人數則佔整體勞動人口的6.5%(2015年數據)。發展綠色金融是香港開拓債券和項目融資市場的好機會,能為香港就業市場帶來更多職位空缺,亦能促進投資管理、衍生工具、保險、私募基金行業的發展,對本港經濟禆益甚大。而且金融服務業也將為法律、會計等其他重要行業帶來更多商機。「這個機會到來,香港無理由不爭取。但說到底也要看社會有多關注,政府有多重視。」

政府牽頭不可或缺

史美倫相信這是潮流使然。「我們可以不做,但就會落後了,目前香港還有經濟領域可以進一步開發?綠色金融是不可多得的機會,我們應趁這還未成為大趨勢時推廣更多,做好準備,迎接下一浪升軌。」然而,她認為今日香港對綠色金融的認知仍很低。「很多企業覺得跟自己無關,他們知道環保好,但來到自己跟前,又認為沒有需要。」現時大陸有兩個綠色債券,皆選擇在倫敦發行。「為什麼不在香港?因為倫敦那邊已早佔先機,有經驗,知道如何定價,也有一批投資者。比較起來,香港實在行得太慢。為何不爭取?」

史美倫強調政府牽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只要綠色金融有發展空間,市場上的銀行家及機構投資者便會聞風而至。但仍需要政府居中領導,促使並鼓勵私營機構參與。若政府能調整撥款政策,並為發展綠色金融提供資金,便能向本地與環球金融業傳達清晰明確的訊息。」史美倫建議政府於短期內實施幾項措施,包括(一)讓受政府和公營機構管控的發行人發行基準綠色債券;(二)成立綠色金融諮詢委員會,並制定長遠工作重點及提供協助;(三)舉辦有關綠色金融及投資的全球會議和座談會;(四)借助大學和專業團體培育綠色金融人才,確保人才供應;(五)為綠色金融項目和證券設立「綠色金融標籤計劃」,吸引新發行人和新投資者來港。

原刊於《商薈》2016年10月刊,本社獲授權發表。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