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最新的數據顯示,上月全國創造了超過50萬個新職位,而失業率亦由9月的4.8%,輕微下降至10月的4.6%。雖然目前美國整體職位數目仍然比去年2月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前少400萬,但種種數據都顯示美國經濟正在「與疫症共存」的後疫情時代漸漸復甦。
女性重投工作態度消極
然而,即使在剛過去新增的超過50萬個勞動人口中有約20萬是女性,但是當地女性勞動力參與率仍然「跑輸大市」:從上月的數據看,目前美國男性勞動力參與率比疫情之前少約3%,但女性勞動力的參與率則下跌更多。
女性在後疫情時代不踴躍重新投入勞力市場已有不少報道,其中最重要的相信是家庭原因。首先不少母親在疫情初期,學校停課時都需要辭職湊仔,即使後來學校復課她們找工作亦需要些時日;另外,有些母親在封城湊仔期間發現以往親子時間原來十分缺乏,即使現在職位愈來愈多,她們亦寧願待在家中,與子女共享天倫之樂。
育兒服務不足 形成惡性循環
即便如此,有不少母親其實希望重回職場, 問題是美國的育兒服務現在極度供不應求。一方面,育兒服務本身是勞力集中的行業,加上待遇不佳,而且工資亦不算高,以往一直找人都存在困難;另一方面,在後疫情時代各行各業都在搶人,勞力短缺下(尤其是低下階層)工資水漲船高,育兒服務的待遇就更相形見絀。
於是,這就製造了一個勞力市場的「供應鏈」問題,育兒服務的供應不足,導致不少有小孩困身的母親不能重返職場,於是其他行業的勞力供應亦因此大受影響。
香港的女性勞動力參與率在世界上一向名列前茅,這除了因為本地女性教育水平較高外,大量相對廉價的外傭姐姐的供應亦功不可沒。即使在我所身處的美國的窮鄉僻壤,把一名還未讀幼稚園的小孩送到託兒所最少亦要1000美元(約7800港元),這還要假設託兒所剛好有位置空出來,相反香港的外傭姐姐可說是「性價比」十分高。
然而,早幾個月前有報道指,截至去年底,全港有37.4萬名外傭在港工作,比2019年少6.5%,加上在香港的「清零」政策下,安排外傭來港涉及不少繁複手續,以及其他隔離檢疫費用不斷上升,這會否成為本地在後疫情時代經濟復甦的一塊絆腳石?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