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goodtalk、經濟3.0及香港亞太研究所主辦的「退休保障 我保你大」論壇,早前於香港中文大學舉行,多位嘉賓先後向觀眾分享對退休保障的見解。本社記者到場聽講,將幾位講者的演講內容整理,將陸續刊登。以下為徐家健教授演講內容。
全文如下:
諾貝爾經濟學獎2010年得主 Peter Diamond 數月前來了中大演講,內容是如何設計好的退休制度。他忍不住評論了當時剛出爐的退保諮詢。他對政府推出來的退保諮詢的看法就是「hopelessly inadequate」,廣東話是「無得救」。我今天會二次創作一下,不說好的退休保障設計,我說一些壞的退保設計,看看壞的設計如何會令其爆煲之類。我會從標準、概念、原則這三個方向說。
國際標準
首先由標準說起,就是說國際標準。剛才有講者提到隨支隨收很有問題。我碰巧在讀研究院時,老師是研究這些東西,所以當時我們一起研究百多個國家,她們的隨支隨收制度是有八個標準的。第一是和政治有關,第二是和經濟有關。
國際上隨支隨收有四種特色,第一是由政府做莊家的。即是政府負責收錢,再將錢派給退休的市民。第二是政治化,不同民主制度的地方,退休金的制度都非常相似,所以可能跟民主無關。第三是很多年輕人會說上一代什麼什麼的,但原來在政治的鬥爭底下,退休金的金額和年紀大的人有多少是無關的。不會說有很多年紀大的人,他們有很多時間跟政府周旋,於是就他們着數了,不是這樣。有一點大家要留意,事實上是有財富轉移的情況,在其他國家見得到,是年輕人倒貼老人家的。但這是否就是世代鬥爭呢?
錢從何來的問題。隨支隨收有一個特色,就是派錢派到一個人死為止。另一角度看是人愈長壽,成本愈高。第二是愈窮愈見鬼,是和爆煲有關。例如美國的制度,就算經濟增長很理想也好,因為(退休金)是和工作時的收入掛勾,即是說工資增長,將來拿的數額也會多了,所以隨支隨收就有一個問題,是數目愈來愈大。
再回應是否有「跨代不公」的問題。在全世界的隨支隨收制度都有一個傳統特色,就是鼓勵年長的人退休。堅持不退休的話就沒錢拿,退休反而是着數的。不是說全是年長的人着數的。可以看成是年輕人「買你怕」,請你快點退休令他們有位上。另一個壓力愈來愈大的原因,是有些人五十多六十歲就退休,開始拿錢了。
經濟概念
說完了上述的標準,我會說一些經濟概念。
第一是「全民就等於爆煲」?爆煲在我研究經濟的角度而言,其實是很抽象的概念。請說爆煲的人說得清楚一點,到底是指政府再注資,還是再加稅,或者減少領取的金額呢?還有減其他方面開支,那我們就要想其他方面是否值得減。
傳媒談及爆煲時都很常提起希臘的例子。我有一位一起寫文的朋友是希臘人,所以聽了很多一手資料。其實希臘和香港是很難類比的。希臘有七成五的人口是提早退休的,而當中有超過8%的公務員未夠五十歲便退休,所以爆煲是有原因的。不是單單因為隨收隨支。
香港的生果金已經是全民的,但很少人會說擔心爆煲。已經有了幾十年,現在每月拿千多元為何沒有人擔心呢?問題是金額多少,從何時開始領取。
很多人把退保當成福利。我們在研究政府開支的時候,有政府購買和政府轉移支付兩個分別。政府購買可能是修橋鋪路那些,政府轉移就例如是綜援之類。最近新聞也常提到大白象工程的質疑,就是說表面上政府購買但回報未必高的東西。在美國學界除了用大白象工程看政府的消費,另一個角度是叫肉桶政治(Pork Barrel Politics)。大白象就像掉錢落海,肉桶政治就是用表面上是基建,其實是將錢轉移到建築商或有利益的人身上,所以到底是購買或轉移支付是不太清楚的。剛才提及長壽保險,買保險是放錢入去再拿錢出來,這其實又不是轉移支付。所以再看看是否福利的時候社會就要重新再想一想。
政府每年的開支,幾百億,其實不是社會成本來的。如果抽稅是沒有影響行為的話就不是社會成本。如果抽了稅令人沒有意欲工作,這就是成本了。所以要分清什麼是成本什麼是開支。
另一個重要經濟概念是隱性稅。有時我們去資助一些人,但不是人人都資助,要達到一些條件才資助的話,就有一個稅的含意了。因為想合乎資格,所以改變行為,這其實是一個稅。例如很多人說綜援養懶人——正確與否是一回事,但邏輯就是要收入低才能領綜援,有些人為求達到資格可能就不去工作了。另外更具體的,是鼓勵一些人退休,你不退休就不能拿資助了。
不論貧富的原則,政府說退休保障是基本權利,不是福利,所以不應有任何條件的。當天 Peter Diamond 對這番話的評論是 “I find it a very odd statement”, 覺得很奇怪,經濟學者不會這樣看是否權利。另外,對有經濟需要原則,公共資源應集中協助有需要的長者,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怎看呢,他說 “That it seems to me is not a proper stand for a government concerned about its population”。他認為一個負責任、關心市民的政府是不應這樣去看待的。
退保原則
政府說講原則,我認識很多經濟學者也很有原則的。例如說,局長,我徐家健不拿退休保障了,牽頭全民退保了行不行呢,局長當然說不行啦,也是很多錢,那不如姓徐的不要拿吧。如果姓徐的不能拿,不如小鳳姐也不要拿吧,因為她「心地不好」、經常「幸災樂禍」(編按:網民對徐小鳳的名曲《喜氣洋洋》所開的玩笑)。
姓徐的不能拿,我覺得幾荒謬的。再看看政府的提議方法,是不是又這麼荒謬呢?這是政府09年統計處的數據,有超過一半長者的資產是在25萬以下的(不計算自住物業),如果計(資產值)100萬的人,就大概有一半人口合乎資格,這條界線其實很高的。很容易就踩到。我有幾手匯豐,他一升我又過了這條線,一跌又不過了。我建議政府看看人口分佈如何,將界線定得後些,例如100或者500萬,可以慳到兩件事。一個是剛才說的隱性稅,有些人就不儲錢了,因為會達到一百萬的線。又或者將資產轉移結子女之類。
我的建議是,剛才各講者說過,自己也在報紙寫過,不說是什麼方案了,就叫「保你命三千」。集合了生果金加碼,將其與預期壽命掛勾,再有需要的話加適當的資產審查制。其實香港的基建(福利方面)是做得不錯的,生果金已經是全民的,將之修改一下可以為政府節省很多錢。我們計算過,如果是七十歲開始拿,之後與預期壽命掛勾,再加500萬的資產審查,基本上總開支已經比政府的數減了一半。如果仍然認為是太多,可以再討論。我認為這可以為政府慳到錢。另一項,到底界線要定在哪裏。九成領取率的話,就是剛才說的一筆基金滾存,假設為2%,就是大概需要8,000多億。如果政府都認為太多,要八成或七成就再「諗掂條數」,有數得計的。
在最後,看過了這麼多數字了。我也是抄 Peter Diamond 教授的演講,他最後總結用了這句話 “A key test of a decent society is the living standards of its older people, particularly the poorer among them” 引自着名學者 Nicholas Stern,除了計數之外,我們應該想,一個像樣的社會,是否要給老人家一個有尊嚴的生活呢?
(圖片:灼見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