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嶺十年一度的太平清醮盛會

鄧氏宗祠、太平清醮、神功戲都是香港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龍躍頭的松嶺鄧氏公祠始建於1525年,有500多年的歷史,而且規模之大,格局之高,在新界無出其右!

12月19日下午,我到訪上水金錢村的香港盆景雅石學會,原因是受到藍茂發主席的邀請。當天他有幾位老朋友到訪,包括張景石、廖宇軒和鄧根年等幾位北區的地區人士。

北區花鳥蟲魚展覽 年輕賢能接班籌備

廖宇軒是新一屆區議會議員,也是今屆北區花鳥蟲魚展覽會的籌委會主席,為廖政亮的兒子,年輕有幹勁。鄧根年先生是粉嶺龍躍頭村的村代表、過往20屆的籌委會主席,今年退居副主席之位。已有45年歷史的大型展覽活動,籌備工作當然十分繁重,主席順利新舊交替,有賢能接班人繼起,值得恭賀。

幾位嘉賓的探訪和聚舊,不知不覺便兩個小時,他們都是北區文藝協會的成員。我想今次探訪之後,更了解過往6年石苑和盆景雅石學會在藍茂發主席用心領導下,有很不俗的發展。疫情過後,學會在北區文藝協進會加持之下,相信會有突破性發展,將惠及北區居民,也可惠及大眾。

在茶聚期間,我正坐在鄧根年前輩的旁邊,他談吐溫文,態度友善,令人尊敬,擔任粉嶺區區議員逾20年,貢獻良多,唯年紀漸大,今屆未有再任區議員,而願意一心扶持後進,但服務村民和粉嶺的心不變。鄧先生說話中肯有理,他希望學會能和文藝協會通力合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無分彼此,合作雙贏。這個方向獲當天十多名關心香港盆景和嶺南文化發展的會員和地區人士一致贊成。

作者參觀北區花鳥蟲魚展覽。
作者參觀北區花鳥蟲魚展覽。

龍躍頭村與北部都會區

會後,鄧先生說當天是龍躍頭村十年一次的太平清醮活動最後一晚,當晚有素盆菜宴,又有由龍貫天擔綱演出的粵劇神功戲。鄧公客氣地邀請我和邱泰來副主席等6人前往,一同參觀和參加這個難得的盛會。所謂相請不如偶遇,時來運到的我們便有幸出席活動,驅車跟着鄧先生往龍躍頭村去。

粉嶺龍躍頭村和上水金錢村僅數分鐘車程之距,位於粉嶺聯和墟附近,步行三數分鐘便至。龍躍頭村的名字,據說是宋朝時有人看到有一龍氣飛躍在空中,那地方山脈優美,平地面積大,風水絕佳,所以有人陸續遷至,聚居者眾。現時,龍躍頭村以鄧氏為主,約有千多名鄧姓人士聚居於5圍6村,共11處。「圍」即是以圍牆圍繞的村落,過往有保安作用,那裏包括老圍、麻笏圍、永寜圍、東閣圍、覲龍圍(新圍),建圍的歷史大都較「村」久遠。「圍」的私隱度較高,非村民或其親友不容易進入。至於6村則包括麻笏村、覲龍村、祠堂村等。

龍躍頭村位於沙頭角公路之上,佔地面積不少。政府更在1999年特別設立了一條全長2.6公里的文物徑,以讓市民了解粉嶺龍躍頭一帶傳統面貌及居民生活。

眾所周知,新界有鄧、廖、彭、侯、文五大氏群,各氏群散居於大埔、粉嶺、上水、元朗、錦田等地,這5姓宗親各自在地區開枝散葉,在區內都有很大的貢獻和影響力。現屆政府銳意發展北部都會區,相信未來香港的政治、經濟、科技的發展均向北移。我認為在發展和環境文化保育方面,發展局、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民政及青年事務局等都應要和地區人士緊密合作,謀求集思廣益,使新界地區將有更好的發展。

政府在1999年設立了一條全長2.6公里的文物徑,以讓市民了解粉嶺龍躍頭一帶傳統面貌及居民生活。
政府在1999年設立了一條全長2.6公里的文物徑,以讓市民了解粉嶺龍躍頭一帶傳統面貌及居民生活。

民間建祠和太平清醮的文化

當晚鄧根年先生非常客氣,他親自招呼我們6人。到達後不久,盆菜宴剛開始。在松嶺鄧公祠前的空地和鄰近空地已放滿了枱櫈,我看大約有70至80席,每席坐10人,估計有700至800人之多。我們還看到不少外籍人士帶同子女出席,相信是由世界各地的鄧氏家族成員特意出席十年一度的太平清醮盛會。

鄧氏家族保持了中國傳統的風俗習慣,每年有春秋二祭,天后誕、農歷新年和元宵節也有添丁點燈儀式,以凝聚同姓同源的各代子弟。民間建祠的文化起於北宋名臣范仲淹,延於南宋理學大儒朱熹,盛於明朝嘉靖年間。嘉靖帝批准民間宗族自建宗祠,以追宗認祖,推廣孝道,敬天念祖精神。這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展現。龍躍頭的松嶺鄧氏公祠始建於1525年,有500多年的歷史,而且規模之大,格局之高,在新界無出其右!

儒、釋、道三家都是中國文化的長河中,3條主要大河和支流。儒家敬天愛人,重視血緣關係,以家為本,建宗祠以祭祖先。《周禮》中,天子、諸侯、士大夫祭祖都有嚴格規定,身份地位不同,絕不能僭越。孔子的名句「是可忍,孰不可忍」,就是因為季氏僭越周禮,在其宗祠跳佾舞,這是魯國國君才配觀賞的舞蹈。周平王東遷後,天子威望大減,禮崩樂壞,令整個國家難以安穩。儒教建祠、佛教建寺、道教建觀,3類建築風格各異,但部分儀式、科儀卻有相似,畢竟在唐宋以後,三教雖互相競爭,但也互相吸收。宋明以降,甚至有三教合流的發展趨勢。故此,鄧氏也有十年一次的太平清醮。

當晚是太平清醮的重點儀式,多位道士在祠內舉行儀式。
當晚是太平清醮的重點儀式,多位道士在祠內舉行儀式。

鄧氏宗祠、太平清醮、神功戲都是香港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晚多位道士在祠內舉行儀式,我遇到香港教育大學宗教及心靈中心資深學者雷武鐸,他帶領十數位教育大學和樹仁大學的學生親臨現場採訪及拍攝。後來,雷導師傳給我《太平清醮──癸卯年醮會特刊及論文集》,這是一批高中生和大學生的專題研究報告,由雷導師帶領。論文集由介紹擲聖杯開始,訪問了鄧根年先生等人。篇幅所限,日後有機會再撰文分享。

陳家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