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香港國際指揮大賽結果出爐 委內瑞拉、台灣、以色列名列前三

第二屆香港國際指揮大賽經過3輪競賽,來自委內瑞拉的Rodolfo Barráez、台灣的吳曜宇及以色列的Mikhail Mering,擊敗其他對手,獲得前三名。

香港小交響樂團繼2018年舉辦首屆香港國際指揮大賽後,暌違5年,2023年第二屆香港國際指揮大賽延期一年後終於在香港舉行。經過初賽、準決賽、決賽三輪競爭,來自委內瑞拉的巴拉斯(Rodolfo Barráez,29歲)奪得首獎及樂團大獎;台灣的吳曜宇(33歲)獲得二獎,並獲評審團增設的新委約作品最佳演繹獎及現場觀眾大獎三個獎項;來自以色列的梅靈(Mikhail Mering,31歲)則獲三獎;網上觀眾評選大獎則由來自委內瑞拉的帕狄尼諾(Abner Padrino,30歲)獲得。

左起:二獎吳曜宇、首獎巴拉斯(Rodolfo Barrá)、三獎梅靈(Mikhail Mering)、網上觀眾大獎帕狄尼諾(Abner Padrino)。
左起:二獎吳曜宇、首獎巴拉斯(Rodolfo Barr)、三獎梅靈(Mikhail Mering)、網上觀眾大獎帕狄尼諾(Abner Padrino)。

過關斬將脫穎而出

第二屆香港國際指揮大賽共吸引全球195名青年指揮報名,在為期4日的三輪比賽中挑選8位進入準決賽,再從中選出3位進入總決賽。最後三強在決賽中演繹由本地作曲家鄺展維特別為此次比賽而寫的新作品《無限掌中置》,然後從決賽曲目名單上自選一首交響曲,出場順序依序為:指揮舒曼第四交響曲的梅靈、指揮貝多芬第四交響曲的吳曜宇及指揮舒曼第四交響曲的巴拉斯。

進入決賽的前三強,左起:吳曜宇、巴拉斯(Rodolfo Barrá)、梅靈(Mikhail Mering)。
進入決賽的前三強,左起:吳曜宇、巴拉斯(Rodolfo Barr)、梅靈(Mikhail Mering)。

香港國際指揮大賽是香港及鄰近亞太地區絕無僅有的指揮大賽,今屆評審團包括:聯合主席/香港小交響樂團桂冠音樂總監葉詠詩、聯合主席/香港小交響樂團候任音樂總監柏鵬(Christoph Poppen)、台灣愛樂榮譽指揮呂紹嘉、法國圖盧茲國家樂團前總經理達古貝(Thierry d’Argoube)、慕尼黑室樂團藝術策劃及副總監恩斯特(Philipp Ernst)、德國karsten witt音樂經理人公司總監胡弦月 (Xenia Groh-Hu)、香港小交響樂團樂團首席格德霍特(James Cuddeford)及大提琴助理首席貝樂安(Laurent Perrin)。

前排左起:二獎吳曜宇、三獎Mikhail Mering、網上觀眾評選大獎Abner Padrino、首獎Rodolfo Barráez與評審團合影。
前排左起:二獎吳曜宇、三獎Mikhail Mering、網上觀眾評選大獎Abner Padrino、首獎Rodolfo Barrez與評審團合影。

最後由現居柏林並為新加坡交響樂團副指揮的巴拉斯勝出。巴拉斯曾獲2020年英國西門子──哈雷國際指揮比賽亞軍,2018年墨西哥國家自治大學國際指揮比賽冠軍。此次比賽,巴拉斯共贏得首獎獎金港幣$200000及樂團大獎港幣$10000,並獲得在未來樂季指揮香港小交響樂團的機會,並可與評審團成員實習。

來自委內瑞拉29歲的巴拉斯奪得冠軍及樂團大獎。
來自委內瑞拉29歲的巴拉斯奪得冠軍及樂團大獎。

來自台灣的吳曜宇則以細膩的指揮技巧獲得評審團肯定獲得二獎,可獲得港幣$100000獎金及現場觀眾大獎$10,000獎金。台灣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高志尚表示:「很開心NSO國家交響樂團協同指揮吳曜宇可以在國際舞台嶄露頭角,也期待有更多公私部門協力,共同投資台灣年輕音樂家的國際表演空間。」而NSO音樂總監準・馬寇爾亦對吳曜宇獻上祝福,對於他在這次香港國際指揮大賽的亮眼表現感到開心與肯定。

來自台灣33歲的吳曜宇獲得二獎、新委約作品最佳演繹獎及現場觀眾大獎三個獎項。
來自台灣33歲的吳曜宇獲得二獎、新委約作品最佳演繹獎及現場觀眾大獎三個獎項。

香港國際指揮大賽聯合主席/香港小交響樂團候任音樂總監柏鵬(Christoph Poppen)在頒獎典禮上表示,此次16位參賽者能從194份報名申請中脫穎而出已十分不容易,每一位都有其過人之處和獨特性,希望他們能繼續忠於音樂,並期待在世界不同地方看到他們的演出,持續發光發熱。

來自以色列的梅靈(Mikhail Mering)獲得三獎。
來自以色列的梅靈(Mikhail Mering)獲得三獎。

當比賽不只是競賽

香港國際指揮大賽聯合主席/香港小交響樂團桂冠音樂總監葉詠詩於頒獎典禮上亦分享擔任指揮的不易,16位參賽者在比賽期間已展現出作為優秀指揮的各種條件,即使最後沒有贏得獎項,也贏取了經驗,相信在往後的音樂指揮之路上會做得更好。

她在接受台灣傳媒訪問時亦表示,每個階段晉級者的誕生,都是所有評審給分加總後的結果,沒有加權、不特別剔除最高、最低分,每位評審也都可以在討論時,參考其他評審的意見,再更動自己對選手的評分;分數的組成面向,包括技術、音樂表達、和樂團的溝通互動、態度等,希望這次比賽能帶給參賽者們互相結識、學習及交流的寶貴機會。

決賽後所有參賽者與評審團搭乘電車漫遊香港街頭。
決賽後所有參賽者與評審團搭乘電車漫遊香港街頭。

首次擔任香港國際指揮大賽評審現旅居德國的台灣評審呂紹嘉指出,在5天密集的賽程中,仔細觀察了來自世界各國16位年輕指揮同台競技,他們都是從近兩百位申請者中挑選出來的頂尖高手,個個才情橫溢資歷豐富,其中不乏已位居重要樂團職位者。

他以參賽過來人分享,「比賽是一種不得已之下的選擇,這次是我看過最富人性溫暖的國際比賽,16位指揮不論晉級與否,全數受到平等殷勤接待至比賽結束,包括與評審共進兩次豐盛餐會,並有充分賽後溝通互動的機會。這些年輕指揮個個虛懷若谷,求知心切。無論比賽結果如何,我深信這些傑出指揮已然懷着謙卑熱誠的心,繼續走向自己未來的康莊大道。」

2018年第一屆香港國際指揮大賽共收到310位來自49個國家或地區的參賽者報名,但僅有1位出身新加坡的亞洲選手通過初選,其餘清一色均為來自歐洲的參賽者;此次報名人數雖然減少,但入選者的地區分布明顯轉以亞洲與美洲為主,相信已達成小交希望能為亞洲的年輕指揮家擴闊眼界,蓄發更多在亞洲發展機遇的目的。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