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已經踏進第七個年頭,2024年開局,美國虛晃一拳,引用2024財年國防授權法案,於1月中旬突發禁止國防部由2027年10月起採購6家華企的電池產品,龍頭企業寧德時代及比亞迪都在名單內。早前內媒還暗嘲這一招了無新意,一則五角大樓與民間動力電池供應商向無瓜葛,二則商業往還不受影響,福特汽車與寧德時代合作照舊,特斯拉對兩大廠的採購亦不受限制。
話音剛落, 周二(30日)就有港媒報道,有美國眾議員聲稱,福特與寧德時代合作在密歇根州興建的電動車電池廠,其中4間參與工廠建設的華企與中國共產黨及軍方有直接聯繫,要求美國商務部展開調查。簡直完美詮釋何謂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由大豆商品鬥到稀土金屬
2018中美貿易戰元年,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3月放大招,宣稱「中國偷竊美國智慧財產權和商業秘密」,引用貿易法第301條對總值600億美元的中國輸美商品徵收關稅,宣稱要迫使中國改變其擴大貿易逆差、強逼技術轉移等「不公平貿易行為」。中國由隱忍到爆發,始於7月美國再對340億美元的中國輸美商品徵收25%額外關稅,中國商務部同日實施反制,對等價的美國輸華商品徵收相同的額外關稅。當時涉及美國對華出口最大宗的商品大豆。
隨着氣候轉變討論白熱化,新能源時代推展,電動車研究突破,AI人工智能崛起,貿易戰的焦點已由一般商品逐步轉移到稀土爭奪戰及關鍵金屬博弈上去。
2023年7月中國宣布將對14種鎵、鍺等稀土金屬產品實施出口管制,被視為報復美國及其盟友對其晶片出口限制所做的反制行動。鎵和鍺日常鮮有在大眾視覺中出現,其實這些稀土金屬就在我們眼皮底下,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比如鎵通常用於半導體,與電視及手機屏幕、太陽能電池板及雷達傳輸速度相關。而鍺則用於光纖通信、衛星太陽能電池等。歐盟當時有研究報告指,中國手握94%鎵及83%鍺的全球供應量,拿捏全球科技生產命脈,由2010中國祭出限制令到2023這十餘年間,稀土關鍵原材料去中國化的全球共識,已若星火燎原,不可撲滅。
深海採礦將成新常態?
中國限制鎵、鍺等半導體材料出口,國際海底管理局(ISA)同期開放對深海採礦作業的申請,挪威政府同年6月率先舉手,希望透過深海採礦,收割挪威大陸架蘊藏的3800萬噸銅、鈷及其他稀土礦藏,在綠色電池和風力發電方面去風險化,不必倚賴中國等國家供應。
這是否中美新戰線仍是未知之數,因為關於深海採礦,目前正反意見兩極。2016年《自然》雜誌一項研究指,每平方米海床只有極少生物體;但陸上每平方米印尼雨林包含多達3萬克植物及無數生物。可是環團綠色和平則指深海採礦業者隱藏了4個不能說的真相:
- 破壞深海生物的棲地。
- 加劇氣候變遷。
- 採礦行為安全性堪憂。
- 海洋污染危及生態。
因為要開採千米以下海床處沉積數百萬年的金屬及礦物,首先必須將比一條藍鯨更重的大型機器放到海床進行挖掘,再透過長達數公里的管道,把挖出的物質泵上採礦船;篩走所需金屬及礦物後,再把沙石、海水及其他礦物廢料倒回海中,造成污染。我們有所不知的是,海洋可吸收並儲存地球逾90%熱能,以及38%人類活動排放出來的二氧化碳,改善氣候轉變的負影響。所以,破壞海洋生態,有如自作孽,不可活。
黑馬越南:稀土儲量世界第二
2010年,中國暫停對日本出口稀土,其後又限制對全球出口稀土,此舉令供應鏈斷裂,稀土價格暴漲。調研公司Adamas Intelligence於2019年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擁有世界上至少85%的稀土礦石及將之加工成材料的能力。限制令讓本來安心享用廉價稀土供應的先進國家突然生出巨大的危機感,尤其是此前完全依賴進口中國稀土的日本,開始投資澳洲石墨生產商萊納斯(Lynas),努力8年後,硬是將中國進口稀土佔比減至低於6成。
2020年10月中國出台關於國家敏感材料及技術《出口管制法》,讓仍未完全準備好的科技大國產生焦慮,像美國便四出拉盟友,2023年9月跟越南就半導體及礦物等達成協議,10月又會晤澳洲總理,宣告在AI及稀土能源有新合作。
美越會面那次,總統拜登非常着緊,在新德里二十國集團(G20)峰會結束後就馬不停蹄趕赴河內,與越共中央總書記阮富仲會面,兩國跳級成為全面戰略合作夥伴,美國科技巨擘如Google、全球第二大半導體公司英特爾(Intel)、美國晶片代工廠老大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及波音高層旋即飛赴當地展開合作會談。
拜登當時對外宣稱此舉並非圍堵中國,但是根據1月21日美國地質勘查局(USGS)最新全球稀土金屬儲量報告,越南是世界稀土儲量二哥(2200萬噸),僅次於老大哥中國(4400萬噸),領先三哥巴西及俄羅斯(各2100萬噸)、印度(690萬噸)、澳洲(420萬)、美國(230萬噸)。據2022年材料世界網顯示,全球稀土產量逾30.1萬噸,中國(21萬噸)、美國(4.3萬噸)、澳洲(1.8 萬噸)、緬甸(1.2萬噸)四國合計已佔全球出口總量近95%。可見美國不是沒有稀土,只是一直以來樂得幫襯中國進口的廉價稀土,省錢節能又免污染。而越南的稀土儲量較美國多近10倍,只是未加開發,無異於稀土產業的黑馬。美越搭檔意圖與中國一爭天下,不言而喻。
窮日子拚經濟,富日子拚上游產業鏈
中國雖然號稱全球稀土儲量及產量第一大國,但只是時勢造英雄,恰好早年中國在拚經濟,環境管制寬鬆,歐美又不願沾手髒活,才讓中國稀土產業得以大力發展,賺外匯兼奪得行業話語權。2023年12月,中國的石墨出口限制令生效,美媒高嚷這是在打擊美國綠色轉型及可持續發展,美國的盟友日本也在日經中文網大字標題:「中國禁止部分稀土技術出口,牽制日美」,因為中國針對高科技領域的技術規定都加強了限制。
盡管各國布局稀土產業鏈十餘年,但中國仍然位居全球最大的石墨生產國及出口國,產量佔全球總產量的三分之二,供應美國、日本、韓國及印度市場。由於石墨是電動車鋰離子電池中無可替代的關鍵材料,握緊全球未來經濟動力。日媒指,出口限制令加速世界在稀土原材料市場與中國分割,如三菱化學集團努力探索與澳洲企業合作,在莫桑比克等地生產石墨,日產汽車亦積極增加石墨庫存保平安。畢竟沒人能夠放棄電動車這塊大蛋糕,Marklines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中汽協)預估,2024年電動車市場產能雖然受到高利率等週期性逆風影響,但仍能保持平穩中緩步上揚,美國年銷量可望增加53%,歐洲15%至20%,中國28%。有調研機構預估,全球電動車市場產值高達9,000億美元,跑贏獨領風騷十數年的智慧手機產業。
面對全球綠色轉型,就連傳統石油王國及富國沙特阿拉伯也開始加入關鍵金屬的爭奪戰,冀藉此擺脫對化石燃料的單向依賴,推動多元化能源轉型。
至於我們的祖國,過往窮日子,不惜採用美國人不屑採用的廉價氫氟酸,大量加工並輸出高科技材料石墨的日子已經不再,中國人也富起來了,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最佳策略不再是拚大量生產,而是拚加工技術及上游價值鏈,保護好國家環境與國民健康。甲辰龍年在即,內蒙古好消息頻傳,2023年尾發現38噸大型金礦,估值約170億人民幣,今年1月又找到一種世界首次發現的重稀土新礦物──白雲釔鋇礦。近日有港媒引述新加坡材料學家內托(Antonio Helio Castro Neto)稱,美國要趕上中國的稀土加工技術,還需至少高額投資大幹10年。不知道全球稀土產業鏈及格局到其時將有何風雲變化?中美世紀角力誰勝誰負?中國能否佔領稀土價值鏈上游,再創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