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三感」,建立真正的和諧社會

港人期望問責官員和政黨既要互相支持,也要互相制衡,不可以為了達成政治默契而建立起人身依附關係。這現象積重難返,最突出就表現在土地、權力和資本互相掩護的三角關係,長期如此,成為深層次矛盾,糾纏不清難解。

香港特區從現在開始應致力建立和諧社會。為達此目的,一定要在收入分配、公平競爭和改善施政這三方面做起,不懈努力,破除被剝削感、欠公平感和不安全感。

真正的和諧社會,建基於許多因素,包括解決收入分配公平、經濟發展機會、公平競爭環境、政府施政效率、弱勢社群待遇和資訊透明可信這六大方面的問題,而不是單純口號式的和諧。最終理想境界,是不用老是提到社會和諧而能夠達到和諧的效果。

現在看來,除了立法和司法要鼎故革新,公務員隊伍要洗熱水澡之外,行政會議架構有需要有效重組,其功能有需要有效發揮。理由如下述。

建制與否非重點  須提升施政民主成分

港人經常聽說要搞好立法和行政之間的關係,其實方法知難行易,無非就是社會各主要政治勢力要組成聯盟,主動就各方面的政策作出充分民間諮詢,建立共識政治,和市民緊密溝通。治港團隊如果都是真誠的有能力的愛國者,大家都在政治體制和主流社會之內,怎會再分為建制派和反對派?這兩個標籤一定要苦口婆心地長期解釋,最終要廢除這個落伍的二分法概念,因為有惡意製造對立之嫌,有百害而無一利。

協商而不是中傷,警惕無謂爭拗,為了取得建設性的共識,這樣才能真正提高施政水平。更要重新檢討區議會的功能、作用和角色,聚焦社區工作,做社會建設的粘合劑,發揮社會力量和市場效率,助力提升施政全過程民主成分,精準扶貧助弱,充分討論協商,取得共識,而不是純粹單看選票,為了選舉。

社會需要平衡發展,就要減少貧富懸殊,縮小貧富差距,破除被剝削感。香港已進入新階段,傳統的政治經濟勢力已有所調整,應多加照顧鰥寡孤獨,保護弱勢社群,破除不公平感。應該以正面態度歡迎國企、央企在香港發揮較大的作用,佔到較重的比例,有充分正面的聲音。

在傳統的國企、央企,例如中旅、華潤、光大、招商、中信等機構之外,應該在文創和地產兩方面也有積極的機構有系統地參與。在青年事務、安老事務、婦女事務及公民教育四方面都希望能做到社會和諧、家庭和諧及校園和諧,維護社會穩定,取得相對平衡,落實社會保障。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對於兒童和銀髮這兩個兩極年齡層,要以人文關懷的精神多加眷顧,建立社會溫暖保護網,破除不安全感。

社會需要平衡發展,就要減少貧富懸殊,縮小貧富差距,破除被剝削感。(亞新社)
社會需要平衡發展,就要減少貧富懸殊,縮小貧富差距,破除被剝削感。(亞新社)

破除唯上不唯實  建立紀律監察機能

政府亦應該提高女性的參政比例,加強企業的公民意識、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公務員隊伍經過國情教育和國策培訓後,還是社會安定及經濟繁榮的支柱。公務員隊伍的陋習是只唯上不唯實,弊病是賞罰不夠分明。公務員體系被謔稱鐵飯碗的安排,政務官被認為官官相衛壟斷了鐵打的衙門。怎樣才能夠破除自我局限的墮性,建立紀律監察的機能,讓這根支柱更加堅強,更加耐用,更受尊重?

治港團隊是行政主導的鋼筋水泥,不可以甘於口號式的和諧,不可以甘於做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不可以一旦掌權就彈冠相慶,忘乎所以,派對不斷。公務員不能夠讓老百姓白養活,倒過來迫害老百姓。為官不可以重私利而輕公義,只着眼於權貴階層,專注於權貴項目。

港人期望問責官員和政黨既要互相支持,也要互相制衡,不可以為了達成政治默契而建立起人身依附關係。這現象積重難返,最突出就表現在土地、權力和資本互相掩護的三角關係,長期如此,成為深層次矛盾,糾纏不清,難解難分。

因此,為了良政善治,有必要檢討行政會議的具體運作安排。或許KOL要有角色,可正式納入到體制之內,配合必須重置的中央政策組,通過公共事務論壇等平台與民情24小時不停頓接軌,重組後納入到行政會議常設機構之下,發揮掌握民情和監察施政的作用,增加貼地度和透光度,也未嘗不可。

和諧不是口號,不是虛言,十分具體,可以落實。港人守望相助,團結精誠的獅子山下精神,豈不就是和諧的體現?港人素質不差,近日致力動態清零,平心而論,表現出色。修補過去3年社會撕裂的傷口,逐步恢復和諧社會的狀態,大有希望,不是奢夢。

原刊於點新聞,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關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