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反送中而引起的抗爭運動持續超過半年。回憶運動開展之前的香港,恍如隔世。想像未來的香港,一片茫然,祗知道不會回到以前的香港。雖然《逃犯條例》修訂正式撤回,但是犯了滔天大錯的官員沒有問責,粗暴鎮壓抗爭運動演化出來的警暴問題愈來愈嚴重,雙普選遙遙無期,反而香港社會瀰漫一片白色恐佈。
其實抗爭運動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只不過香港人面對一個非常強大的政權,運動向前走每一步都很艱難。我們必須有長期抗爭的準備,珍惜已有的成果,總結經驗,堅忍不拔地克服日後的挑戰。
抗爭運動最大的成果,是喚起了香港人的政治意識,以及始終維持着大多數香港人的支持。這個成果的最突出體現是11月24日的區議會選舉。「光復區議會」、踢走支持不得人心的政府的議員固然是重要成果,同樣重要的是在社會嚴重動盪的情況下,290多萬香港人和平有序地以手中一票表達自己的意見。這一次香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政治行動,有力地證明了香港人渴求民主,並且有能力實踐民主。
抗爭運動一旦脱離群眾,前途一定愈走愈窄
香港人一向被認為政治冷感、抗拒暴力、易於妥協,抗爭運動能夠得到大多數香港人持久的支持,是得來不易。而民意支持亦是抗爭運動能否堅持下去的最關鍵因素。縱使抗爭的前線是很英勇,他們的武力條件與政權的相差實在太遠。所以如果抗爭運動要堅持下去以至實現目標,無論是道德上還是現實上,必須依賴有強大民意支持的和平手段為主體。
半年多過去,民意大體上沒有逆轉,但是我們不能假設民意永遠不變,假如不會變香港人就不會由過往的政治冷感變成今天如此積極投入和支持抗爭運動。在區議會選舉前夕,政權可能曾經相信嚴重暴力衝突會令民意逆轉,否則選舉可能已經被剎停。雖然最後親政權的候選人仍然大敗,但他們取得120萬票,這個數字的意義不能忽視。
這120萬票有多少是因為反對抗爭運動而投、多少因為其他原因而投、多少是因為盲從跟風而投,在缺乏科學數據的情況下,我們無從確定。但比較能夠確定的是這些選民多數是對抗爭運動並不支持或者不感興趣。無論從任何一個角度看,這個數字都是不少。
有一種常見的説法:我們現在正在打仗,言下之意是不應該強求所有抗爭中的行為都是正確,不必深究市民對行動是否支持。但警方不正是用同樣的邏輯來為他們的荒謬行為開脱嗎?抗爭運動一旦脱離群眾,前途一定愈走愈窄。
和平勇武抗爭相輔相成
和平抗爭手段可能缺乏勇武抗爭手段的激情和鋭氣,但兩者相輔相成。和平抗爭可以更多元化,讓更多人參與,其影響面更深更廣。這次抗爭運動在香港人大規模政治覺醒和民意支持的基礎上在兩條戰線已取得重大成果,一是奪得區議會絕大多數席位,在建制內取得位置和資源,加強了建設進步社區、制衡不義政府的條件。二是公民社會生命力大爆發,本來佔領運動後已經湧現大批專業和社區公民團體,現在又出現了黃色經濟圈、新工會運動等的新苗,獨立媒體亦進一步壯大。富有活力的公民社會為這次抗爭運動提供了強大的支持,運動反過來帶動公民社會進一步成長,形成良性循環,為運動持續不朽創造條件。上述都是得來不易的成果,不過議會和公民社會這兩條戰線日後還有大量工作要做,才能夠把成果鞏固、增加及擴大其輻射影響。
區議會選舉後,抗爭運動的街頭激烈抗爭減少了,有部分抗爭者擔心這是否意味運動開始冷卻。其實運動持續了這樣長的一段日子,由波瀾壯闊轉型為深耕細作並不出奇。可以理解的是,政權的惡行、冤案和血案令很多香港人憤怒,他們不能接受抗爭運動無疾而終,會用持續的社會行動保持運動的熱度。可是堵路、破壞設施、「裝修」、「私了」等違法犯險的行為,可能令抗爭者付出高昂的代價,卻未必換回恰當的成果。因為無能政府根本不懂回應,政權內極左分子更乘機「攬炒」、火中取栗,普羅大眾雖然理解有關行動、但不一定支持、更難參與。
抗爭者應該相信香港人。他們心中的一團火不會這麼容易熄滅,很多人在不同戰綫正在做大量工作(由於篇幅所限,本文還未有探討國際戰線),要這個政權及其支持者付出代價。如果香港人是一支齊心的球隊,就不會只是依賴前鋒或者甚至一兩個射手。應該是有時攻、有時守、有時只是保持控制權,勞逸交替,齊上齊落,隨機應變,隊友互相支援,不會互相埋怨。若能如此,香港人這枝球隊一定是不敗之師。
原刊於眾新聞,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作者簡介
資深的公共事務顧問、政策分析員和傳訊專才。
從事時事評論近40年,工作經驗包括新聞工作、經濟研究和工業管理。
在倫敦經濟及政治學院取得博士學位及在香港大學取得社會科學學士學位。他曾出版多本關於香港和中國政治的著作。
於2005年獲委任為太平紳士,於2004年獲頒香港公開大學榮譽院士及於1990年當選香港十大傑出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