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仁書院陶鑄精英 近代歷史舉足輕重

《番書與黃龍──香港皇仁書院華人精英與近代中國》一書談及此學府對中國近代化之貢獻。透過研究皇仁校友的歷史,見得這個精英搖籃與各方面的國家發展,有密不可分之關係。

位於銅鑼灣高士威道的皇仁書院(Queen’s College)環境清幽,面向維多利亞公園,是銅鑼灣一個重要的地標。皇仁書院前身是中央書院(Government Central School),在1862年創辦,1889年更名為維多利亞書院(Victoria College),1894年再易名為皇仁書院。(註1)在晚清至民初數十年間,皇仁書院是孕育華南和香港精英的搖籃,曾於該校就讀的學生,遍及全球,有些更在中國的政、商、學界等叱吒一時。本書通過考察和整理1862年至1922年間逾400位該校華人校友的生平,嘗試將這些零碎片段拼湊成一個較完整的論述,從而說明皇仁書院對中國近代化的貢獻,以及香港在中國近代史上的特殊位置。

作育英才逾150載 為社會帶來深遠影響

本書的基礎是筆者的博士論文。書中所談人物,大部分均是其他著作從未或鮮有提及的皇仁校友。學者對皇仁書院個別傑出校友如何啟(1859-1914)(註2)、周壽臣(1861-1959)(註3)、何東(Robert Ho Tung, 1862-1956)(註4)等均有專書或論文研究。這些研究各擅勝場,均是重要的著作,唯皇仁書院創校多年,歷屆學生不計其數。我們所知的校友僅是冰山一角,可發掘的空間還有許多,而1862年至1922年這60年正是重大的轉折時期,西方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的意識形態,均在中國發展和扎根,中國社會亦因西方帶來的影響而走上轉型之路。

本書是寫給大眾閱讀的,故行文用字力求淺白。筆者希望通過這部書,讓廣大讀者了解早期皇仁校友與中國近代化的關係。另外,本書附有許多相片、書影和文獻圖片等,是筆者多年搜集所得,部分相當罕有,相信讀者當感興趣。

借五位校友生平 述中國近代化進程

除自序外,本書共分七章。第一章是全書的概說。第二章鈎沉一眾被遺忘的的皇仁早年校友,考證他們的生平,剖析他們在中國近代化進程中所擔當的角色。在討論過程中,我們不難察覺,某些家庭與皇仁書院有着深厚的淵源。第二章是本書最重要的部分,故所佔的篇幅亦較多。

接下來的五章,筆者挑選了五位皇仁校友作個案分析。選擇這五人作為討論對象,是因為有關他們的資料較多。

出身皇仁書院的愛國分子固然甚眾,唯亦有少數通敵附日者。接下來所論之三位校友,在晚清民國時期都是具新頭腦的人物,但因個人之抉擇或其他緣故,在抗日戰爭時均淪為「漢奸」。第三章先談温宗堯(1867-1947)。他善於審時度勢,順應潮流,用通俗的話來說,是典型的「世界仔」、「香港仔」。(註5)温宗堯一生政治見解變化多端,是政壇變色龍。他晚年附日,歷史上對他的評價,毀多於譽。在晚清最後十年,他是聲名鵲起的洋務官員,赫有大名;在民國初年,則活躍於外交界。20年代初以後,他息影泉林,長年在滬作寓公,埋首個人事業,30年代末重投宦海。當時反日之聲高漲,他卻逆其道而行,參加日本在華的傀儡政權,經常發表極為露骨的反蔣和親日言論,屢為時人詬病。抗戰勝利以後,他因通敵面臨審判,最後鬱鬱而終。温宗堯是晚清、民國聞人,唯有關他生平的資料相當零散且互有分歧。直至現在,還未見任何有關温宗堯的系統研究,人們對他的生平仍是一知半解。這一章談他不平凡的一生。

第四章以經濟學家陳錦濤(1871-1939)為中心。陳錦濤是中華民國第一任財政總長,且是當時中國首屈一指的經濟學家。美國銀行家、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出身的 Willard Straight(1880-1918)認為他很能幹。(註6)陳錦濤仕途並不得意,曾淪為政爭犧牲品,一度身陷囹圄,出獄後生活十分拮据,以後還當過大學教授、政府經濟顧問等職。他後來投日,當上維新政府的財政部長,且死在任上,(註7)身後寂寂無聞。他生前似乎沒有留下有系統的記錄,因此生平待考的地方甚多,例如陳錦濤是否在清末已加入革命黨,尚待證實,有些記載說他曾在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留學,(註8)也是謬誤。綜觀他的一生,遊走於官、商、學之間,且與貨幣改革結下不解之緣。他是許多方面的第一︰除了是中華民國第一任財政總長,也是第一個在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取得經濟學博士的中國人,同時是中國第一代投資無線電的商人。(註9)

第五章的主角是在汪精衞(1883-1944)政權時期任駐台北總領事的張國威(約1872-?)。(註10)張國威是一位資深外交官。或許長期在外,少與中國的知識分子和社會精英交往,故在時人著作中,鮮見他的身影,即在當時的名人錄中,對其生平也只有極簡的記載,甚至連生年也付之闕如。(註11)筆者在偶然的情況下,在日本官方檔案中發現他的詳細履歷。(註12)張國威離開皇仁書院以後曾出資捐官,亦曾遊學美國,增加自己進入中國官場的本錢。(註13)受歷史資料的限制,關於張國威在台灣的一段歷史,本書只能提供一個輪廓,而在此之前的歷史則較詳。或許他最後投日,也是出於實際生活的考慮。

第六章談的是法學名家和國民政府最後駐英大使鄭天錫(F. T. Cheng,1884-1970)。鄭天錫長期在中國司法界工作,亦曾在海牙(Hague)國際法院當法官,在法學上極有成就。他精通英語,舊學根柢亦十分深厚,故能貫通中西,以英語向世界介紹中國文化之精髓。他有自傳 East and West:Episodes in a Sixty Years’ Journey 傳世,為本書提供重要的事實基礎。(註14)

第七章的主角是羅文榦(1888-1941)。他出身省港富家,早年在皇仁書院就讀,後從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畢業,專研法律,曾任外交總長和財政總長,顯赫一時。羅文榦與陳錦濤一樣,因政爭淪為犧牲品而繫獄。羅文榦英年早逝,有關其身世的資料散落在舊報紙和卷宗之中,蒐集殊非易事。學界對他的認識只限於一鱗半爪,比較系統的傳記尚待整理。本章嘗試拼合各種零碎資料,還原他的一生。

最後一章則是結論。附錄部分則列出本書所討論皇仁諸校友的生平簡歷。

最近有機會再訪皇仁書院校史館,因何冠環博士之介紹,得識皇仁書院副校長趙善衡先生和皇仁書院校史館榮譽館長余尚賢先生,交流彼此研究心得,晤談甚歡。相信隨着校史館的積極推廣,校史之研究定必日見豐碩。

註1:Gwenneth Stokes & John Stokes,Queen’s College:Its History 1862-1987(Hong Kong:Queen’s College Old Boys’ Association,1987),pp. 33,239-240,243-244;楊國雄︰《香港身世︰文字本拼圖》(香港︰香港各界文化促進會,2009年),頁143。本書為符合歷史事實起見,1889年之前稱中央書院,1889年至1894年為維多利亞書院,1894年起稱為皇仁書院。如討論涉及三個階段,則以皇仁書院統稱。

註2:Chiu Ling-yeong,The Life and Thought of Sir Kai Ho Kai,Ph. D. Thesis,University of Sydney,1968;Chow Lo-sai Pauline,Ho Kai and Lim Boon Keng:A Comparative Study of Tripartite Loyalty of Colonial Chinese Elite,1895-1912,M. A. Thesis,University of Hong Kong,1987;G. H . Choa,The Life and Times of Sir Kai Ho Kai:A Prominent Figure in Nineteenth-century(Hong Kong:Chinese University Press,2000);John M. Carroll,Edge of Empires:Chinese Elites and British Colonials in Hong Kong(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5);張禮恆︰《何啟胡禮垣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註3:鄭宏泰、周振威︰《香港大老︰周壽臣》(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6年)。

註4:鄭宏泰、黃紹倫︰《香港大老︰何東》(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7年);鄭宏泰、黃紹倫︰《何家女子︰三代婦女傳奇》(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10年);鄭宏泰、黃紹倫︰《山巔堡壘︰何東花園》(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12年)。

註5:例如馬家輝指温宗堯是「必勝客」,「永遠不愁工作機會」,評價十分恰當。可參馬家輝︰〈皇仁的漢奸〉(明報新聞網︰2015年9月6日)。

註6:Willard Straight,China’s Loan Negotiations(New York:China Press,1912),p. 32.

註7:山口梧郎︰《支那常識讀本》(東京︰テンセン社,1939年),頁188;“Chen Chintao”,“Obituary”,North China Herald,13 June 1939.

註8:如“Chen Chin-tao”便是如此記載。

註9:胡光麃(1897-1993)︰《波逐六十年》(香港︰新聞天地社,1964年),頁252。

註10:張國威生年根據〈申送署甑南浦副領事張國威起復親供〉,《外務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檔號02-19-011-01-033;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 B15100379700、台北駐在中華民国総領事並同館員(M-2-5-0-4_40_003)(外務省外交史料館)。

註11:敷文社編︰《最近官紳履歷彙編》第一集(北京︰敷文社,1920年),頁142。

註12:詳參Ref. B15100379700、台北駐在中華民国総領事並同館員(M-2-5-0-4_40_003)。

註13:〈甑南浦副領事張國威請更正底銜〉,《外務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檔號02-19-007-03-006。

註14:F. T. Cheng,East & West:Episodes in a Sixty Years’ Journey(London:Hutchinson & Co. Publishers Ltd.,1951).

 

新書簡介

書名:《番書與黃龍──香港皇仁書院華人精英與近代中國》

作者:黃振威

出版社: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9年6月

作者簡介

黃振威,1980年12月生於香港。香港大學一級榮譽文學士,主修中國歷史。香港大學哲學碩士、英國劍橋大學哲學碩士、香港大學哲學博士。曾與王頌威合編《革命與我︰辛亥革命元勳王棠口述》(2015年),與傅錡華博士合作英譯、整理1939至1965期間之《傅秉常日記》(2017年)。2018年出版《傅秉常傳︰從香港大學到莫斯科中國大使館》。研究方向為中國近代史和香港史。

黃振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