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崑曲進校園 讓青年重新認識中國文化

中國傳統崑曲這麼美好的東西,更是非物資文化遺產,為何學校不教呢?崑曲結合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等中國藝術,可以拿作傳統文化啟蒙課程。

編按:2018年11月27日,著名作家白先勇教授以博文講座教授身分,於中大主講關於崑曲的講座,主題為「崑曲進校園運動及其文化意義」。以下為內容摘要:

我今晚選「崑曲進校園運動及其文化意義」這個題目,因為12月2日將會有校園版《牡丹亭》──京港聯合匯演。屆時北京16間大學共40個學生,與三位中大校友一起表演。崑曲進校園運動的成果,這次匯演可說見真章。

2005年,我首次將《青春版牡丹亭》帶到北京大學。當時來看戲的學生,有98%不認識崑曲。如今13年過去,當年只有7、8歲,現在20出頭的學生已經自發組團演出《牡丹亭》,這便是十餘年努力帶來的改變。

崑曲凝聚江南文化的精髓

崑曲有「百戲之祖」的美譽。崑曲是完全純粹的中國式美學、純粹的中國式表情方式:笙簫管笛、吳儂軟語、纏綿悱惻。中國文化以線條之美聞名,比如書法就完全是靠線條美。崑曲的音樂也是,鼻音一拋,是線條式的;舞蹈動作也是線條式的;崑曲與書法、水墨、建築等一樣,來自同一套中國文化符號,並凝聚江南文化的精髓。

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了19項人類口述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崑曲為中國的代表。崑曲不單是中國輝煌的文化成就,而且是世界的文化成就。

崑曲陷入衰退現象

2004年4月29日,《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首映。我製作戲劇時,感受到崑劇陷入衰退現象。因為第一線的崑曲大師超過60歲,已經退休。文革時代,文化發展停頓,導致崑曲人才出現斷層。崑曲難以傳承下去。

我感覺很擔憂,不光是演員老化,更重要是觀眾老化。除非對崑曲興趣,一般人對崑曲毫不認識。青年人對傳統文化感到陌生。從前北京人喜歡看中國戲劇,蔡元培更帶學生去看崑曲。現在需要把觀眾招回到劇場來。

一種表演藝術如果沒有年輕人的參與,就不會有輝煌的前途。如何讓崑曲這門古老的藝術吸引青年觀眾群,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

白先勇製作《青春版牡丹亭》時,感受到崑劇陷入衰退現象。
白先勇製作《青春版牡丹亭》時,感受到崑劇陷入衰退現象。

選《牡丹亭》打動青年的心

崑曲是以最美的形式表現中國式深刻的感情。「美」與「情」是崑曲最重要的兩個特性。

我選擇明代湯顯祖的《牡丹亭》,它是崑曲中經典中的經典。湯顯祖用詞甚美,文字造詣無出其右。他繼承唐詩宋詞元曲的抒情詩傳統,在《牡丹亭》帶到高峰,用歌和舞來抒情。《牡丹亭》本身歌頌青春,歌頌愛情,歌頌生命。已演出了400多年,打動過無數青年人的心。

崑曲是明清時代的文化瑰寶,是中國自己創造的表演形式,美學指數很高,當時更是國劇。崑曲歷史發展有盛有衰。經歷文革低谷後,現在經濟條件好了,下一步是文化建設。人們對文化認同非常強烈。《青春版牡丹亭》正是符合文化潮流,把大量青年觀眾,尤其是大學生,拉到劇院。這就是崑曲進校園的原因。

中大師生和公眾人士出席白先勇的講座。
中大師生和公眾人士出席白先勇的講座。

首次在大陸演出反應熱烈

2004年4月29日,位於台北的國家大劇院演出《青春版牡丹亭》非常成功,之後到香港演出,同樣全院滿座。但到中國大陸的大學演出,學生會否賣帳?

2004年6月在蘇州大學的演出,具歷史意義,因為這是首次在大陸首映。適逢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在蘇州開幕,主辦單位演出十齣戲,第一場是《長生殿》,我們的《青春版牡丹亭》排到最後。主辦單位說《青春版牡丹亭》是壓軸大戲,但我說等到第十天,人都跑光了,誰會看?於是我們在文化遺產大會開幕前的一個星期,先在蘇州大學演出。

結果,南京、杭州、上海、山東、北京的人都來蘇州大學看《青春版牡丹亭》,一共3000多人。禮堂2700個座位全部坐滿。之後我們到杭州浙江大學表演,觀眾反應同樣熱烈。

北京大學演出成功 崑曲文化影響全國

2005年到北京大學表演,是崑曲發展的里程碑。表演三天,共6000張門票已經搶光,一天比一天滿,觀賞的學生反應熱烈。《青春版牡丹亭》一共在北大演出四次:2005年、2006年、2009年、2013年。每次北大的反應都很熱烈,歷久不衰。

2009年北大演出時,北京天寒地凍,只有零下9度,幾百人在看完演出後還不肯走,當時已接近晚上11時,他們等着我出來。我問他們為何不肯離去,有學生感謝我:「白老師,您把這麼美的東西帶到北大來,真的謝謝您!」我聽後十分感動。

北京大學的文化影響力足以影響全國。之後到天津南開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演出。天津南開大學的學生十分熱情,踴躍找我簽名。有學生得不到我的簽名,就拿書拍打我的頭,最終我要四位壯健的學生陪同下走後門離開。

《青春版牡丹亭》全國巡迴演出,到蘭州、西安、四川、武漢、安徽、廈門等地表演,這些地方都沒有崑曲的,包括我的家鄉桂林。

《青春版牡丹亭》首次在北京大學上演的盛況。(白先勇的簡報)
《青春版牡丹亭》首次在北京大學上演的盛況。(白先勇的簡報)

外國讚賞崑曲文化

既然崑曲是世界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就踏出第二步──到外國學校表演。這與普通商業表演不同,沒有娛樂性,但具教育性、學術性。我希望為崑曲定下學術上的地位。我們不但為了演出,更為了帶動文化教育。

2006年一行80人到美國表演,到加州大學的四個分校表演,包括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爾灣分校(UC Irvine)、洛杉磯分校(UCLA)和聖塔芭芭拉分校(UC Santa Barbara,我在這裏授課)。當初有點戒慎恐懼,擔心崑曲在西方地區演出失敗。一般美國人對中國戲劇的認知只有京劇,不知比京劇更古老更成熟的崑曲。接受西方歌劇的美國人,會否看崑曲時中途離場?

沈豐英飾演杜麗娘登場時,燈光一照,明豔動人,觀眾拍掌。外國人的熱情不比中國觀眾冷淡。只要是好東西,外國人就會懂。加州大學聖迭戈校區戲劇系教授麥唐娜(Marianne McDonald)看完青春版《牡丹亭》後當眾宣布:「這是我一生中看過最偉大的一齣歌劇。」

一個表演藝術,如果你的美學高達某個程度,它能超越文化語言的隔閡。正如我們中國人覺得意大利歌劇《蝴蝶夫人》好聽。

沈豐英在《青春版牡丹亭》飾演杜麗娘。(網絡圖片)
沈豐英在《青春版牡丹亭》飾演杜麗娘。(網絡圖片)

各地大學設立崑曲課程

《青春版牡丹亭》一共在全球30多間高校演出過。巡迴演出後,總算將觀眾拉進來,完成崑曲進校園的第一階段。第二步要在校園生根,培養學生的崑曲種子,就是在校園設立崑曲課程。

首先,2009年在北京大學設立經典崑曲欣賞課程。這是講座式的課程,聘請崑曲學者專家講述崑曲的歷史背景、美學、名劇分析等。課程也有崑曲大師現身示範,生、旦、淨、末、丑都現身示範。北大崑曲課程舉辦快10年,共培養2000多個學生,這些都是崑曲種子。連北大以外的大學生都前來旁聽。今次校園版《牡丹亭》有16間北京的大學演出,並非偶然,這是10年來北京大學奠定的根基。

接着在香港重複北大的模式。2012年,時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教授邀請我去推廣中國文化,中大開設崑曲課程,共舉辦5年。台灣大學也舉辦過4年崑曲課程。世界各地加起來共數千學生,加上旁聽生,都是散播崑曲的種子。

內地崑曲大師年前聚首上海,推廣崑曲傳承。前排左三為擅演小生的岳美緹,是名伶俞振飛和言慧珠的學生。 (灼見名家圖片)
內地崑曲大師年前聚首上海,推廣崑曲傳承。前排左三為擅演小生的岳美緹,是名伶俞振飛和言慧珠的學生。 (灼見名家圖片)

文化強大 國家才會強大

自五四以來,中國大學的課程大多來自西方。我們的大學生不斷追趕西方的科技奮鬥史。但是人文方面,尤其是傳統文化方面,慘被排除在外。中國的戲劇學生學莎士比亞,會學得好嗎?我聽不懂用中文演繹的莎士比亞。

中國傳統崑曲這麼美好的東西,更是非物資文化遺產,為何學校不教呢?崑曲結合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等中國藝術,可以拿作傳統文化啟蒙課程。崑曲那麼了不得,應該在高校擁有學術定位。

我們固然要欣賞和批判西方的藝術,但不要丟掉自己的藝術。不知己怎能知彼?你不知道自己文化的優點,怎能欣賞別人的文化?先把自己的東西學好,然後欣賞別人的東西,互相比較,這才是正確的學習態度。

說真話,我們國家的問題,歸根究柢就是文化問題。不管經濟、軍事、政治如何強,如果文化站不住腳,仍然不是一個大國。

白先勇回應在場觀眾的提問。
白先勇回應在場觀眾的提問。

校園版《牡丹亭》──京港聯合匯演

日期:2018年12月2日(星期日)

時間︰下午2時正

地點:沙田香港中文大學邵逸夫堂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