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建構學習的歷程:對學習和課程的反思

中大伍宜孫書院所有學生都要參與通識教育課程,這門課更新了學生對學習的理解,給予實踐新學習理念和方式的機會,有助未來的持續和自主學習過程,也促進了個人成長。

香港中文大學伍宜孫書院所有學生都要參與通識教育課程,並在畢業前交一份分組專題報告和一份個人反思報告。從2021年7月第一次與組員討論這個課程項目的主題「CU WE創」,到今天正式提交期終報告,5個月來學生鄺恩熒通過這門課得益良多,一句話概括為:「這門課更新了我對學習的理解,給予我實踐新學習理念和方式的機會,有助我未來的持續和自主學習過程,也促進了我個人成長。」

以下是其中她的個人反思報告摘要:

黃顯華教授曾在著作《現代學習與教學論》中指出,學習的屬性包括明白、投入、問問題、自主學習等,最近兩周我通過閱讀黃教授這本書明確了些詞語的內涵,但同時我也意識到這些理念早已融匯在書院通識課程的設計和開展中,更已潛移默化地給我帶來了很多啟發。

大學很多課程都是教師在台上說,我在台下聽,教師講課佔課程的比例超過70%;但在黃教授課上,同學是主角,課堂小組輪流分享項目的前期規劃、執行進度、階段成果,其他小組提出疑問或建議,學生分享的比例超過80%。這顛覆了我對『學習』的理解。當然這種顛覆是積極的,黃教授藉由清晰簡明的課程規劃和評分標準,給我們一條主線,並通過課上反饋、課後會面、郵件溝通等方式,追蹤各項目進展,讓課程得以有序開展。

鄺恩熒嘗試用學習的不同理念為框架分享她的具體反思:

一、在「明白」方面

  • 關於「解釋」和「闡釋」,我們小組不僅要自己探索做「CU WE創」這個課程項目的原因、方法、可行性,並要向同班同學、教授、目標群體(主要為中大學生)清晰說明項目的目標理念、執行情況和成效,為此我們組內多次開會探討,也與目標群體保持溝通,很多同學都逐漸更了解我們的項目,我們因此獲得了很多支持。
  • 關於「應用」,我們四位組員都把從各自專業(商科、會計、法律、社會科學)中學到的知識應用到項目中,比如我作為社會學同學,就把問卷、深度訪談、實地考察等研究方法用在了項目前期準備和後期成效評估。
  • 關於「觀點」,在課程剛開始,不少同學對我們項目「文化融合」的目的提出疑慮,認為「文化融合會削弱文化獨特性,是不好的」或「是不可能的」。但通過項目理念分享、實際活動開展和產品使用,更多同學理解了我們的目標,目前我們項目的活動參與和產品銷售情況均超過了初定的目標,參與活動及使用產品的同學也提供了正面反饋:認為項目有助於他們與不同文化的同學交流,認識多元文化。
  • 關於「同理心」,雖然我們作為內地生,對「文化融合」有主動需求和認識,但我們也盡量理解每位非本地同學對於了解和參與本地文化的需求,以及本地同學對於認識多元文化朋友的期待,所以我們懷著初心和熱誠來做的「CU WE創」項目也可謂建基於同理心。
  • 關於「自覺知識」,因為對內地生群體更為了解,我們項目的前期重點對象設為內地生;但我們努力通過訪談、日常聊天交友、參與不同文化活動等方式加深對本地生、國際生的了解,正視並盡量彌補自己不知道和不足之處。

「CU WE創」項目可謂建基於同理心。(作者提供圖片)
「CU WE創」項目可謂建基於同理心。(作者提供圖片)

二、在「投入」方面

  • 關於「行為投入」,通過參與會議、執行工作、積極進行組內外溝通、認真準備小組展示和報告、認真聽取其他小組報告、積極提出問題建議等,我付出了很多「行為投入」,這確保了我學習這門課的基礎收穫──獲得3個學分,上了課、做了項目、產出了展示和報告。
  • 關於「情感投入」,我與其他三位項目成員不僅是合作者,更是朋友。團隊裡有人擅長產品設計,有人善於會計算賬,有人了解法律風險評估,而我熟悉對外聯絡合作。在合作中我們感受到彼此的差異,但因此更增加了對每個人的了解及對其獨特之處的欣賞。這半年投入的情感不僅讓我們項目成果豐碩,還讓成員關係更加親近;我們一起慶祝聖誕,一起郊遊,這些都是我珍貴美好的記憶。
  • 關於「認知投入」,「CU WE 創」項目的的核心理念之一是「文化共融」。在項目初期,有的同學對這個理念提出質疑,有人思考這樣是否是造成「同化」喪失文化獨特性,有人懷疑「共融」的可行性。在回應同學的過程中,我們成員也發現自己對相關概念理解不夠清晰,於是我們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內部討論等方式,明確當我們提出「文化共融」時,強調的是不同文化間的學習和互動結合:一方面,在一定文化背景中成長的人學習和吸納其他文化的精髓,同時保持自身文化特色;另一方面,來自其他文化的人將自己的文化元素融入到新的文化中。通過投入更多時間釐清理念,我們不僅使項目得到更多同學的理解和歡迎,也使團隊自身對目標有更清晰深刻的理解,從而明確發展方向。

三、在「問問題」方面

  • 課程框架設置便是要我們給所有其他小組的展示提出問題或建議,藉此我認真聽取和思考不同小組的分享,這促進了我對不同議題的思考和内化。例如在我情緒不佳時,我想到了另一小組推廣的音樂治療,於是我上網找到音樂治療相關視頻嘗試排解情緒壓力,效果很好。

四、在「自主學習」方面

  • 我認為這是最重要、收穫最大的範疇。
  • 首先,為了做好「CU WE 創」項目,我主動跳出社會學上理論課或寫論文的研究思維,無論是整體發展策略,具體技能還是人際關係,我「見招拆招」,鍛煉了應對問題的「現實」思維。
  • 此外,我不斷學習和應用新知識和技能,也逐漸更加勇敢和自信。以前我聽到「發起實際項目」就感到畏懼,既擔心能力不足,又覺得過程會很複雜麻煩,懶得開始。然而在做「CU WE 創」的過程中,我逐漸意識到自己已在自主學習,並做了許多過去我缺乏自信去做的事,如主動找學校部門和社團合作、運營社交媒體帳號、組織線下攤位活動等,這些我都能做並且反饋都良好,我因此更加相信自己可以勇敢主動地嘗試更多「第一次」。而且在課程的孵化後,「CU WE 創」也計劃在未來持續發展壯大;作為一個學生創新項目,未來還有更多需要應用自主學習的地方,我准備好了。

黃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