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證(俗稱痛證),以疼痛、麻木、拘急、變形和關節腫脹為主要表現,具有漸進性及反覆發作的特點。這裏主要討論肢體的痹證,相當於現代醫學的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頸腰椎病變、骨關節炎、神經痛、肩周炎等。
痹證的發生,中醫認為與外感風寒濕熱之邪和人體正氣不足有關,其病機複雜,病程纏綿,治療頗為棘手。其基本治則是根據病邪的偏勝,而分別祛風、散寒、除濕以及舒經通絡,痹證日久還應根據正氣虧損不同加而用益氣養血、補養肝腎之法,即扶正與祛邪的有機結合。
隨着醫學的發展,痛證的治療愈來愈受到重視,大量臨床實踐證明,傳統的針灸方法在治療痛證方面卻有着較好的效果。現代醫學研究證明,針刺刺激能啟動穴位深部的感受器;另一方面啟動了內源性痛系統的一些結構,從而阻斷了痛信號的繼續傳遞。此外,針刺鎮痛是一種生理學鎮痛方法,兼有調整機體各種生理功能的效應,具有降低痛敏感性和提高疼痛閾值的雙重效應。因此,針刺治療痛症有着充足的神經化學原理。
痛症的治療在於「堅持」
痛症是針灸科最為常見的疾病,採取針刺、艾灸、熱敷等方法相結合,施於溫針灸法、電針刺法、刺絡拔罐法、穴位敷藥法等綜合治療,給予適量的補瀉之法,正確掌握針刺深度、留針時間、補瀉強度等,旨在疏通經絡氣血的阻滯,使營衛調和,則風寒濕等邪無所依附而痛痺遂解,即「通則不痛」。但鑒於此症的療程較長,故我們需要提醒患者,痛症的治療在於「堅持」,否則容易復發,治療會愈來愈難。
大量的臨床實踐證明,針灸在治療痹證方面有着較好的效果,其中穴位藥物敷貼療法的作用非常滿意。本療法是以中醫基本理論為指導,經絡腧穴學說為核心,將特定的藥物貼敷於穴位,通過對穴位及患處皮膚的刺激和吸收作用,激發經絡之氣,產生溫通經絡、祛風除濕、散寒逐痹的作用。臨床治療時,主要根據病所的經絡循行部位選穴,並針對痹證的性質,隨症配以不同腧穴,如行痹配風池、膈俞、血海穴;痛痹配風門、腎俞、關元;着痹配脾俞、足三里、陰陵泉穴,使風寒濕邪無所依附而痛痹遂解。
免責聲明
本文章提供的內容只作一般個人參考之用,並不可被視作為專科診斷、臨床診斷、輔助診斷或治療等之用。鑑於正確的臨床診斷與醫療方法須視乎病人的年齡、性別、體質、病史等而有所不同,因此我們建議讀者就個人、家人或朋友的身體狀況,向專業醫護人員尋求更具體方案及處理方法。
本文章在編寫過程中,已盡一切努力提供正確及真實的醫療與健康知識,唯讀者應該明白本文章無法取代專業中醫師及相關醫護人員對個別人士的臨床診斷及建議,故此香港浸會大學不會就任何人對本文章內容的應用,負上醫療或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