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新冠病毒的關係,大家盡量在家上班。有朋友在家帶孩子兩個月後,受不了抓狂;也有朋友發現在家帶孩子的幸福,決定辭職做全職媽媽。
她們問:童年的記憶有多深?凡走過真的會留下痕跡嗎?一個說,她發脾氣打了孩子;一個說,她買了很多童書和教具,念書給他聽、陪他玩,他會記住嗎?
對大腦,我們了解不深,但是已知營養和經驗都會影響。
2003年,以色列600多名嬰兒嘔吐、昏睡,甚至死亡。後來發現原來是廠商為省錢,沒在奶粉中添加維他命B1,因此這些嬰兒有十多天缺乏它,當加回去後,幾天就出院了。
沒想到,6年後,他們出現嚴重語言理解問題,無法辨識誰對誰做了什麼。例如給他們看兩張圖:老人在替女孩梳頭,和女孩在替老人梳頭,請他們指出祖母在替她梳頭的女孩,他們無法做出正確選擇。
研究又發現,早期學到的東西會被後來學到的知識覆蓋掉,但是這些神經迴路沒有不見,只是冬眠了而已。
法國研究者掃瞄20名在5到9歲之間,被法國家庭收養的韓國孤兒。結果發現他們長大後,除了某些食物的味道,都不記得韓國時期的任何事情。
他們對韓文句子的反應跟對不熟悉語言的反應一樣,大腦的組織也跟在法國出生的孩子相同,似乎是新的知識覆蓋了舊的知識。
早期經驗還是有保留在大腦深層
但更精細一點的研究卻發現,早期經驗還是有保留在大腦深層,只是不容易偵察到而已。
這個實驗掃瞄了9歲到17歲,但在1歲以前就被加拿大家庭收養的中國孩子,請他們分辨中文的四聲。
結果發現他們的四聲在左腦處理,跟中國的孩子一樣;而加拿大同年齡的孩子則把四聲當物理音,在右腦處理。
這些孩子在離開中國時,還不會說話,但是聽到中文的語音,他們左腦掌管語音的顳葉平面就活化起來了,表示幼年期的經驗在大腦有留下痕跡。
幼年期營養不良跟後來犯罪的關係已經有定論,營養及煙酒對大腦的傷害影響孩子一生。
父母管教方式更會在大腦烙下深痕。教育家福祿貝爾說,「教育無他,愛與榜樣而已。」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父母先示範給他看。
原刊於《天下雜誌》,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