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家暑假 「想當年」促進兩代溝通

小時候,我們可能覺得父母「想當年」長氣又囉嗦,只顧滔滔不絕地分享過往自己過往的光輝歲月。到自己長大後,現在卻愛聽他們的故事了。有研究發現,原來這有助提升孩子的自傳式記憶、敘事技巧和社會情感能力。

這段「放暑期」時間,孩子留在家中,很多時為求便捷,可能電視或電子產品會成為「唯一出路」。但原來,多點與孩子「想當年」,也是一個親子或跨代相處的上佳節目。

小時候,我們可能覺得父母「想當年」長氣又囉嗦,只顧滔滔不絕地分享過往自己過往的光輝歲月。到自己長大後,現在卻愛聽他們的故事了。口述歷史在近十數年在科技進步及大量儀器面世後高速發展,令很多人對自己所身處的歷史洪流加強了使命感。

對歷史學家而言,這提供了有趣及多角度方式,呈現歷史現場。對分享口述歷史的人而言,這是思緒整理的過程。同時,在心理學角度而言,對分享者更有治癒的作用。

自傳式記憶的重要

以上的分析都有實際研究支持,但也許大家未必留意到。近日,更有研究把「想當年」這口述歷史方法化成親子研究,試圖看看這對下一代的影響。紐西蘭的University of Otago今年出版的研究發現,原來父母與孩子分享往事,有助提升孩子的自傳式記憶(autobiographical memory)、敘事技巧和社會情感能力(socioemotional skills)。

自傳式記憶(autobiographical memory)指的是對個人相關的過往經驗或事件的記憶。而這些記憶,通常是對個人具有重要意義的人生轉折點,或是帶有強烈情緒或感受的生活事件。對於這些事情,我們往往有較難以忘懷的記憶。

在長達14年的縱貫性研究當中,研究對象包括了超過100對親子,從幼兒(1歲)到15歲時的表現。研究人員隨機指派其中一組別的母親學習「分享回憶」(elaborative reminiscing)技巧,在日常運用。另外一組別則作為對照組(control group),沒有加入這種技巧。

自傳式記憶通常是對個人具有重要意義的人生轉折點,或是帶有強烈情緒或感受的生活事件。(Shutterstock)
自傳式記憶通常是對個人具有重要意義的人生轉折點,或是帶有強烈情緒或感受的生活事件。(Shutterstock)

困難是可以說出來的

研究結果發現,有用學習「分享回憶」並與幼兒分享回憶的父母,他們的孩子長大後,較大機會成為快樂青少年。是次研究的主要研究員是心理學家Professor Elaine Reese,她認為如果家長在孩子早年,有跟他們分享及描述自己人生經歷中的高低起跌,尤其不要省去自己人生中遇上的艱難時刻。即使當中有經歷被欺負,甚或父母異離的失意,也可以跟孩子訴說自己的人生經歷。

而原來,這樣的行動能為孩子成長帶來巨大好處。首先是,孩子到了青少年時期,會出現更少抑鬱和焦慮症狀。原因也許跟他們從少已懂得在父母的經驗中,學會處理生活上的困難有關,因此孩子的精神健康狀況會較佳。同時,孩子長大時也更容易面對及講述/分享自己生活的故事,也更擅長處理自己生活中的困難。

為什麼「分享回憶」對兒童在如此神奇功效,還能產生長期的積極影響呢?這跟父母與孩子成長有着重要影響有關,在父母與孩子的親密互動下,這技巧能幫助兒童學習如何討論過去發生的事,以及這事會帶來的相關情緒及感受,孩子能在父母的分享中,學習及培養處理事情的能力。

父母與子女分享人生經驗,可以替孩子進行很多人生預演,送給孩子很多人生錦囊。(Shutterstock)
父母與子女分享人生經驗,可以替孩子進行很多人生預演,送給孩子很多人生錦囊。(Shutterstock)

父母可以做什麼?

作為父母,不妨持之以恆,經常與孩子討論過去發生的事。事件可遠可近,可以是成功的光輝,也可以是失敗的過去。不怕從小做起,那怕是從1歲開始持續這樣做,直到孩子進入青少年時期。討論及分享往事時,注意分享當中涉及的情緒,包括積極與消極的,也可以分享。最重要是要維持互動式對話,當父母分享情緒時,允許孩子在聆聽分享時提問、發表意見和加入補充。

日子有功,這不單會促進親子之間的關係。也幫助孩子長大後,培養出良好的溝通基礎;更重要是,能替孩子進行了很多人生預演。以自身的經驗,送給孩子很多人生錦囊,讓孩子知道,困難並不可怕,爸爸媽媽也都經歷過,我們有經驗,知道如何面對。

可能大家沒想過「想當年」可以帶來了那麼多好處,是時候坐言起行,今天就開始與您的孩子分享你的當年往事!

吳凱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