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重塑常識科開始 反思課程的意義

近年教育界十分重視有意義的學習,跨學科學習也漸漸普及以提升教學果效,但常識科老師除了熟悉本科內容外,又要整合其他學科的知識不容易,那不如由重塑常識科開始吧!

過去我是任教常識科超過20年的老師。一直以來,常識科視為「閒科」,大家笑說是教common sense,因為常識科是指日常基本應有的知識,但事實上涉獵範圍廣闊,在香港小學教育中除中、英、數以外,它就是第四個重要的科目,而且結合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科學教育與科技教育三個學習領域,並強調知識、技能、態度的均衡發展,就算常識科老師真如一本百科全書,但在課程架構及教科書的框框下,始終被牽着鼻子,是時候想清楚什麼是學生應具備的知識,檢視現有的教學法和內容。

課程定位

常識科一直以螺旋式學習,原意將內容逐步由淺入深地擴展,如螺旋般上升,鞏固所學,如認識身體器官及生物的分類,會分兩個學習階段而重覆相近的主題,在資訊爆炸年代,只要學生上網查看,什麼也能「一覽無遺」,再複習相近的內容,是浪費時間,更失去學習動機。

近年教育界十分重視有意義的學習,跨學科學習也漸漸普及以提升教學果效,但常識科老師除了熟悉本科內容外,又要整合其他學科的知識不容易,那不如由重塑常識科開始吧!

學生為本

Carl Ransom Rogers羅傑斯認為每個人都有學習願望和潛能,從小對身邊事物都充滿好奇,所以有學生為更了解日系手機遊戲,不明白日文,也會自己上網自學。例如有個課題叫「環遊大世界」,有必要教世界不同的景點嗎?家境富裕的學生,比老師可能更熟悉,一般孩童想認識不同國家,也不是難事,基層家庭須從書本放眼世界?就算加入虛擬實境,就代表真實性了?這就是常識嗎?是時間反思學生需要什麼的學習經歷,哪些課題需要取捨。就算教科書因應課程指引,而添加活動工作紙,但設計仍欠深度且與已學知識割裂。

小二學生走出社區訪問街坊鄰里關係的看法。(LBD伙伴學校 ──天主教博智小學)
小二學生走出社區訪問街坊鄰里關係的看法。(LBD伙伴學校 ──天主教博智小學)

學生們透過分工合作,完成考察社區的任務。(LBD伙伴學校 ──天主教博智小學)
學生們透過分工合作,完成考察社區的任務。(LBD伙伴學校 ──天主教博智小學)

教育大同提倡的LBD(Learning by Doing課堂)主張「做」中「學」,摒棄教科書,將主題重整,注入真實性(Authenticity)、探究(Inquiry)、自主(Voice and Choice)以及參與(Engagement)四個元素,正好展現了課堂的真實性,以學生為本,讓他們探索身邊事物。

以一年級的「勇闖社區」為例,先探索社區的設施和店鋪,與社區內的人物互動。學生進行「小快遞闖社區」的任務,走進社區替學校辦事,如寄信、還書等。最後,以感謝社區裏服務我們的人作結。以往只從教科書中認識或只是訪問為我們服務的人,了解工作性質,最後送上心意卡,相比這主題式體驗學習,由課堂內走到課堂外,正是把知識、能力、價值觀與態度結合起來,進行任務時,學生能表現公德心,愛護社區,比起教科書為教而教更具意義。

小二過程中由小一學生主導學習,對社區進行探索。(LBD伙伴學校──天主教博智小學)
小二過程中由小一學生主導學習,對社區進行探索。(LBD伙伴學校──天主教博智小學)

當螺旋式學習再不能顧及學生需要,LBD課程發展縱向能力,二年級的「美好社區」主題就回應「勇闖社區」,老師會引導學生探討美好社區的元素,透過體驗,學生感受長者、推嬰兒車的媽媽及視障人士在生活上的困難,整理考察所得資料及提出改善建議,並動手創作,讓學生以探究式體驗學習,緊扣主題及「貼地」,才更具意義及連貫性。

教育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