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學生的生命規劃及心靈開拓著手

—切實提高幸福感之一

中外研究均發現,建立關愛校園對學生的福祉及抗逆力十分重要。

前文提及在華人社會愉快的生活似乎真的不大可能!國家領導人來港也提出要切實提高民眾的幸福感。PISA2015的數據印證了,在華人社會林林總總的評考壓力之下,愉快學習似乎真的是一個奢望!可幸的是,不少家長及社會人士察覺到問題的嚴重性,他們愈來愈關心學生學業以外的心靈狀況及生活感受,更有愈來愈多有心的企業出錢出力支援學校,以求舒緩學生的學習壓力,關顧他們身、心、靈的成長。

學生的愉快心靈

自2013年起,筆者為一項名為「WeCan」的中大與商校協作計劃評估成效,初步發現該計劃對提升青少年的升就效能感有一定成效。上月該協作計劃舉辦了大型生涯規劃日,讓學生參與職場體驗。筆者投身其中,並觀摩了某著名酒店的甜品設計。負責的Mark哥向參加者說明了甜品設計師的工作内容及入職條件,同時亦十分客觀地分享每天凌晨4時回酒店準備的辛勞與滿足。他又在學生完成甜品設計作品時,給予肯定及鼓勵,更讚許年青人,不時為設計甜品帶來新的靈感。企業要作出這樣的承擔,不只要作出金錢捐贈,還要提供專業分享,好讓青少年從體驗中找尋人生方向,這對社會資源薄弱的學生尤其重要。可是香港學生接觸實質企業的機會仍然十分有限。學生最能觸及又感到重要的仍是家庭及學校,在學生尋找人生方向的路途上,學校生活可以啟迪學生的心靈。

學生觀摩名酒店的甜品製作。
學生觀摩名酒店的甜品製作。

究竟學校生活對於學生的心靈愉快與否,有没有實質的影響呢?我們嘗試進一步分析PISA2015的數據,並從中尋找答案。

整體生活的滿意度

PISA2015學生問卷中有下列題目:「總體來說,你對現時整體生活的滿意度如何?從『0』到『10』中選擇一個數值,『0』表示你覺得『毫不滿意』,而『10』表示『完全滿意』。」前文提到OECD的平均值為7.3,香港則為6.5,顯著低於國際水平。OECD再以選擇1-4分者定為「很不滿意」生活的孩子;選擇9-10定為「很滿意」生活的孩子。圖表一顕示香港「很不滿意」生活的孩子比OECD平均高出3.8個百分點;香港「很滿意」生活的孩子比OECD平均低了20.2個百分點。而香港PISA2015的數據分析亦顯示,師生關係和歸屬感兩個學校因素,與學生整體生活的滿意度呈顯著的相關性。

師生關係對於學生的心靈愉快的影響

整體而言,香港老師在「支持學生」這個指標上與OECD平均值相若,能達到國際水平。圖表2進一步以香港的數據比較「很滿意」與「很不滿意」的學生,顕示在五個項目上的差異十分大。怎樣使學生快樂起來,老師可以:

  • 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表現;
  • 在學生有需要時,給予額外的幫助;
  • 繼續講解,直至學生完全明白為止;
  • 讓學生有機會表達意見;
  • 協助學生學習。

學校歸屬感對於學生的心靈愉快的影響

整體而言,香港學生在「歸屬感」這個指標上遠低於OECD平均值,未達到國際水平。在PISA2015十大成績表現出色的國家或地區中,學校歸屬感指標以澳門最低,其次是香港及中國四省。只有中國台北、芬蘭、韓國的平均值與OECD相若。

PISA2015十大成績表現出色的國家或地區的學校歸屬感指標。
PISA2015十大成績表現出色的國家或地區的學校歸屬感指標。

圖表4進一步以香港的數據比較「很滿意」與「很不滿意」的學生,顯示在六個項目上的差異十分大。怎樣使學生快樂起來,學校有三要三不要:

  • 要使學生對學校有歸屬感;
  • 要使學生覺得,在學校很容易結交朋友;
  • 要使學生感到同學喜歡他;
  • 不要讓學生在學校感到孤單;
  • 不要讓學生覺得自己像個局外人,事事沒份參與;及
  • 不要讓學生在學校感到尷尬、不自在。

由此上述結果觀之,學校是青少年成長的重要場景,教育工作者可在學業成績以外,從不同角度提升青少年的心靈素養,讓他們享有更愉快的學習及成長歷程。而中外研究均發現,建立關愛校園對學生的福祉(well being)及抗逆力(resilience)十分重要,學校及老師都需要時間及空間在這方面作出努力。今年,筆者又有幸參與另一個由關俊棠神父/博士發起,以培育師生心靈健康發展為主要目標的實踐研究計劃。這個計劃嘗試透過教師培訓及相關教學的支援,協助本地學校培育心靈導師及學生心靈大使,發展以身心靈成長為中心的教育模式。筆者將於另文再詳加介紹。

何瑞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