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全世界央行的外匯儲備史,就看出世界各國的強弱勢,同時不是一蹴即至。
1945年二戰結束,世界貨幣只有英鎊和美元,其他貨幣不足論,英鎊爛船仍有三斤釘。1947年全球央行外匯儲備仍是85%英鎊,15%美元。但從此英鎊江河日瀉,美元上升。1955年死亡交叉,各自佔50%,而英鎊勢弱又貶值。到1970年,美元已在巔峰的87%,英鎊跌至10%,所以英鎊失勢,由85%至2%(1975年),用了足足30年。
奇妙的是,美元在巔峰,但對黃金卻不是。尼克遜宣布取消一安士黃金兌35美元的規則,美國是霸主,當然可以為所欲為,誰料到50年後,一安士黃金可兌1900美元,54倍,一年一倍不可謂不驚人。這被稱為「尼克遜衝擊」。1972年尼克遜訪華,1974年尼克遜發生「水門事件」,衝擊世界是接二連三。尼克遜夠神啊!但美元作為央行儲備也從此下降,因為歐洲馬克和日元都出現了,成為央行儲備的選項。
1990年,歐元取代馬克,歐洲各國央行當然用自己的貨幣,美國為60%,歐元30%。美國亦由歐元誕生就打擊歐元,不可以五五分帳。此後30年間,美元在60%至70%間浮沉。歐元經濟不爭氣,亦只經在20%至30%之間上落,中國國勢日強,但人民幣不可以自由兌換,所以到2016年才開始進入SDR(按:特別提款權)。央行開始接受人民幣,用馬克的經驗。這過程要10年,由0至30%(目前2%)。預見人民幣將為亞洲,尤其東盟各國所接受,如今加上金磚國組合(2023年8月大會),美元、歐元亦只能讓出地盤,有強大貿易就有大儲備,大勢所趨吧!由貿易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