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970年代修讀建築時,Ian McHarg是其中一個對我影響深遠的學者,當時他將環境保護這個具爭議性的議題,引起廣泛公眾關注,他的著作Design With Nature(1969出版)將生態規劃融入景觀設計、城市規劃和公共政策,這本書對後來世界各地的環保理念和政策,包括環境評估、新社區開發、棕地恢復以及永續的設計理念,都產生了莫大的影響力。
1983年我加入了香港大學建築系,當年任教一年級建築設計,主題是大埔沙羅洞的鄉郊保育和活化設計,我帶的一組有十多位同學,黃錦星是其中之一,他日後的環保之旅,始於那一步。
中國傳統民居建築(traditional vernacular architecture)是我多年來的建築學術研究範疇,啟蒙自南京工學院劉敦楨教授1957年出版的《中國住宅概說》;為要了解中國民居,實地考察極為重要,故此,在1984至1986年間的暑假和寒假,我和香港大學同事張肇康老師一起帶着5、6個學生,到內地不同的偏遠鄉鎮,深入考察當地民居。黃錦星屬中堅分子,多次考察活動例必參加,3年間走訪各處,如四川羅城,雲南大理,粵東、粵北,閩南、閩西等地。適逢改革開放初期,到處所見皆是原汁原味、各有特色的鄉土建築,始知各地文化、氣候、原材料、風俗習慣對民居建築的影響,農村和鄉鎮經濟對人民生活和發展的重要,到處都受到當地人的盛情款待,鄉土人情味濃。
及後,黃錦星和其他四位同學於1985年獲香港大學、香港置地公司和柯達菲林公司支持,於中環置地廣場行人天橋舉辦了一個「廣東福建民居展覽」,透過彩色相片介紹考察成果。在1980年代來說,內容實屬罕見,吸引大量人士駐足觀賞,盛極一時。翌年,時任香港大學校監的尤德爵士到訪港大校園,再一次展出這批珍貴照片,他對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鄉土建築深感興趣,細問甚詳。
1988年黃錦星的畢業設計論文,綜合了5年所學的知識,選址西貢北潭涌一所荒廢村校,將之設計改造為環境共學空間,為其日後致力推動綠色建築奠下了里程碑。
逾40年的情誼就是這樣建立起來。
《邁向碳中和 香港人和事》一書中,黃錦星提及大學這5年的經歷是其環保路的「原爆點」,這書起承轉合回顧他自1983年至今,人生4個階段的歷程和故事,當中記載了不同的人,和他們各自所做的不同的事,如何共同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
2012年黃錦星出任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環境局局長,制訂長遠的香港氣候行動藍圖,井然有序地帶領香港逐步邁向碳中和的路向。任內亦開啟了保育偏遠鄉郊的政策,助力如荔枝窩復育、低碳本地遊等項目的推展。10年局長歷程過去,退任後,返回「原爆點」的母校執教鞭,又擔任無止橋慈善基金主席,為內地和香港兩地的鄉村振興出力,繼續聯合社會各界人士,合力推廣環保,努力不懈,為氣候行動作出貢獻。
《論語》有云:「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這句話套用在黃錦星身上是最貼切的。
原為《邁向碳中和 香港人和事》推薦序,本社獲授權轉載。
新書簡介:
書名:《邁向碳中和 香港人和事》
作者:黃錦星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日期:2024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