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追夢!可以有幾盡?

──《理動人心──我們的師生校友》:與主角對談

吳麗娟:在理大工作近10個年頭,遇上許多很感動人心的師生校友,寫這本書是希望將他們的故事和大家分享,希望各位願意花時間去閱讀這80個故事,必定會有許多啟發和得着。

去年是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建校80周年,為誌校慶,理大特別出版《理動人心──我們的師生校友》一書,希望透過80位師生校友的故事,讓社會各界對理大精神有更深認識,今年3月27日理大舉行了一場與主角對談的分享會,邀請了書中其中兩位主角:理大設計學院兼讀博士研究生葉頌文(環保建築師及城市設計師)及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畢業生何卓彥(世界級口琴家),與灼見名家傳媒行政總裁文灼非對談,分享如何為實現理想迎難而上、永不放棄的理大精神。

分享會開始前,何卓彥從口袋裏掏出了一支口琴,悠悠地吹奏起來,悅耳的音樂聲下引來不少理大師生駐足聆聽,一曲既畢,掌聲不絕。

分享會開始前,何卓彥從口袋裏掏出了一支口琴,悠悠地吹奏起來。
分享會開始前,何卓彥從口袋裏掏出了一支口琴,悠悠地吹奏起來。

在分享會上,文灼非以「為追夢!可以有幾盡?」為題,與書中其中兩位主角真誠交流。

文灼非:頌文,你從何而來的衝勁,非要入讀建築系不可?

葉頌文:我自小就酷愛繪畫創作,古靈精怪的想法多多。記得小時候我趁祖母不覺,與堂妹把家中的客廳變成游泳池。我們大開水喉,把一盆一盆的水倒進客廳,然後我就躺在地板上裝作游泳姿勢,堂妹向我潑水,呈現着一個游泳的畫面,最後,被祖母大罵一頓。

我是工科生,中學入讀九龍工業學校,自修藝術科,鎖定夢想要入讀香港大學(港大)的建築系,由於高考成績欠理想,無緣面試,改為入讀較冷門的港大土木工程系環境工程。住在宿舍時認識同期的建築系同學,有時幫忙他們做模型,參與他們的畢業論文,對建築系有更深入的認識。

大學畢業後,做了三年的見習工程師,仍對建築設計空間創造的理想念念不忘,毅然決定放棄工作,打算報讀建築系學士學位課程,這次同樣是沒有機會面試,嘗試找港大教授幫忙,卻換來失望的回覆。離去時在大學附近的英皇書院門外,巧遇建築系龍炳頤教授,立即上前懇求他給我一個面試的機會,他在路上耐心地與我交談了半小時,他問我:「你有去過南非、西藏嗎?如果你熱愛建築,就不可困在香港這個小的空間,眼光應該到外地闖,向世界看,豐富自己。」這番眷顧的話令我反思反省。之後,獲澳洲昆士蘭大學與香港城市大學合辦的建築系學士學位課程取錄,並取得優異成績畢業。繼而打算申請港大建築系的碩士課程,沒料到又再一次被港大拒諸門外,即使建築學士有優異成績,仍得不到面試機會。沒有碩士學位,就不能成為建築師!那一次對自己的打擊非常大。我四處找教授、朋友幫忙,帶同作業到學校給教授參考,我幸運地得到一個面試機會,主持面試的是劉秀成教授及黃維仁教授,他們對我說:「Tony,香港大學是不會收你的。」劉教授繼續說:「我寧願要一位有創意的工程師,也不要一位建築系的畢業生。既然你有工程的學識和經驗,為何不留在你的工程事業發揮發展呢?不要浪費時間了。」這番話令我腦海一片空白。我請求教授給我一個讀建築系學士課程的機會,即使是從一年級開始也不介意,可見我對建築的決心。一星期後,收到港大碩士取錄信件,我非常珍惜這個學習的機會,開始了我的建築師之路。

文灼非:大部分學生都期望入讀大學的「神科」(醫科、律師、商科),選科是為了父母之命,還是為了自己興趣,值得反思。你完成碩士課程後,在事業上有何突破?

葉頌文:為了完成夢想,耽擱了婚期10年,與女友抵住親友的壓力,努力完成了碩士課程後,立即投入工作爭取成績,組織家庭,報答家人的支持。工餘參加不同的團體活動,回饋社會。在2013年以城市空中花園和市區環境設計為研究題材,展開在理大兼讀博士研究,探索高層綠化宜居環境,以環保建築改善我們的生活素質。

文灼非:香港的建築是否跟不上國際潮流的步伐?環保建築有何發展?

葉頌文:在2004年我獲得建築學會頒發旅遊獎學金,參加業界的交流團,與業界人士考察一個成功的環保城市——巴西南部城市Curitiba考察。整個城市發展井井有條,道路上沒有垃圾,大部分垃圾都會循環再做,市民以公共交通工具代步,市長是建築師,做了三屆共12年,他給我最大的印象是一位有承擔力的領袖,帶動身邊的人同步前行。交流團其中一位成員是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在十多年間,帶領我參加許多環保學會及環保建築活動,他曾經是我工作的上司,參與環保建築工程,例如九龍灣零碳天地。環保並非一個選擇,而是必須要做的事,香港是富裕的社會,環保建築的步伐實在太慢,我立下決心,在建築的同時關顧我們的環境。

葉頌文為了理想,所要付出的努力,可說是百折不撓。
葉頌文為了理想,所要付出的努力,可說是百折不撓。

文灼非:相比葉頌文,何卓彥所行的路相對順利,自小就傳承了父親吹口琴的興趣,熱愛口琴這種樂器,英雄出少年, 23歲已取得全世界多個獎項,少年得志。請你分享一下,為何鍾情於口琴,是否受父親影響?

何卓彥:我在母親懷胎時就經常聽到琴音。父親是口琴協會的創會會長,他在1997年成立了英皇口琴五重奏,是當年的世界冠軍。我從小參與父親和愛好口琴的叔伯們活動,順理成章地愛上了口琴,雖然我們這一代的人選擇多多,我反而覺得選擇少才是一種福氣,較容易專注。

文灼非:現在有些學校在小一入學要求學生懂一種樂器,一般家長會為子女選擇鋼琴、小提琴或一些特別的樂器,有時父母所選擇的子女未必一定喜歡,家長為子女選擇樂器傷透腦筋。

何卓彥:我熱愛口琴,但我的父母會否期望我以吹口琴作為終身職業呢?當然不會,我的興趣並沒有跟從父母的安排。父母對子女有期望是應該的,做子女的必須回報父母的恩情,中間就會有一個平衡點。由於這個原因,我入理大修讀職業治療師。自己熱愛音樂,但在實際生活裏,玩音樂的收入能否負擔生活所需?

文灼非:職業治療與音樂,好像是不相關的科目。

何卓彥:我當時的想法是需要一份穩定的工作去支持我的興趣,職業治療師課程有很多實習機會,在醫院實習期間,認識到在整個醫療系統,學到很多不同的學問,包括如何與別人合作、面對病人、攙扶老人家坐輪椅等工作,這些都是難得的經驗。有時,我們感到時間被浪費在不必要的事情上,也許在未知的將來這些經驗可能會令你得到更多,種下的因,必然會有果。我有許多讀音樂科很出色的朋友,他們家境富裕,終日埋首練琴,也有的在學校成績斐然,高GPA,非常「屈機」的人,但他們從未嘗試過在醫院工作,未見過屍體……。今天,我們同樣是音樂人,我與他們的想法是截然不同的。只要用心做好所選擇的事情,即使未必是最喜歡的,當中必有得着,終有一天可大派用場。

文灼非:你走上音樂之路,經常參加比賽,在外地工作的時間多,有何感受?

何卓彥:回看自己的同學每天工作12小時,而我選擇了音樂,放棄了職業治療師的工作。我在19歲已取得世界冠軍,過去因為要參加比賽,大部分時間都花在練習上,現時我較常當評判,每天可以說成everyday is Sunday,經常往外地演出,其中一個工作是在郵輪上表演,逗留5天,只表演一個晚上,第5天乘飛機回港,5天中有4天是毋須工作,在郵輪上每日食足六餐,可以說得上是無所事事,但我並不容許自己這樣下去。如何再塑造目標給自己,這是我要面對的最大難題,我特意在今年4月份舉行一個演奏會挑戰自己,作高難度的表演, 在9個月前已定立了這個表演目標,期間,我朝着這個目標進發,取得成功後再朝着另一個更難度高的目標,走出舒適區,這是我的生存之道。

何卓彥鼓勵年輕人只要用心做好所選擇的事情,即使未必是最喜歡的,但終有一天可大派用場。
何卓彥鼓勵年輕人只要用心做好所選擇的事情,即使未必是最喜歡的,但終有一天可大派用場。

文灼非:頌文,回看本港的建築頗為千篇一律,發揮空間有限,要走環保路線,如何給用家多些選擇呢?

葉頌文:環保建築很簡單,就是以人為本,重視人與城市的關係,為何我如此投入這件事?因為約在15年前,我參加了一個義工活動,令我感到什麼是真正的建築。活動是幫助一些低收入的單親家庭,改變家居環境配合他們的生活。我一卜戈住在順利邨細小公屋一家三口單親家庭,他們家裏只有一張上下格床,兄妹年紀開始長大,當時資金不足,只能為他們重新組合家具,做窗簾,翻新牆漆。最初兄長很抗拒我進入他們家裏工作,但經過6個月內多次的探訪,我們一起設計如何改善空間環境,完工後,這位兄長與母親為我煮了一碗水餃,送我一張感謝卡,卡內寫上我給他們帶來新的將來。他們是低收入家庭,一碗水餃對於他們是奢侈品,我深深感到真正的建築,就是用家告訴你,可以帶給他們美好的將來,對於他們來說是最好的。無論環保建築或實際的設計,真正好的建築是毋須興建得很宏偉的標誌性建築,只要能改變人們的生活已經足矣。

去年決定創立環保建築師事務所的原因,是期望帶來新的啟發、見解。最近完成的一個項目是把中環區一個閒置空間,打造成為社區的聚集點——城市農圃,為在中環工作和居住的市民服務。整個計劃進行了3個月,共收成了3次蔬菜,超過200人進行了10場的工作坊。只用了幾塊卡板及一些種植袋,為原本用來抽煙或棄置垃圾的空間,建成一個都市農圃。這絕對是建築的一部分,可以凝聚和互動社區,這是推廣社區可持續發展的其中一個例子。

文灼非:如何把口琴推廣至中學生,這門技藝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何卓彥:口琴只有150年歷史,從德國傳入,與鋼琴相比可算是新的樂器,認同和普及性較低。在這件樂器150歲的時候,我剛好有機會接觸,我熱愛這樂器,花很多時間練習,期望在我有生之年能把口琴帶到更高的層次,可以與鋼琴、小提琴相比。最有名氣的阿根廷手風琴演奏家Ástor Pantaleón Piazzolla,在他之前,手風琴與口琴的命運是相同的,許多人在電影中,聽到手風琴奏出簡單的旋律,感受到法國的情懷,卻沒有想過這件樂器是很精細的,這位大師的名氣,開啟了許多手風琴名家,弘揚了這個樂器。我現在盡量做好目前的工作,終有一天,有更多愛好者進入口琴世界後,看到我所做的事,做出更多更出色的音樂。

《理動人心──我們的師生校友》由理大傳訊及公共事務總監吳麗娟主編,親自執筆撰寫80位校友的動人故事。

左起:葉頌文、文灼非、吳麗娟、何卓彥。
左起:葉頌文、文灼非、吳麗娟、何卓彥。

吳麗娟:在理大工作近10個年頭,遇上許多很感動人心的師生校友,寫這本書是希望將他們的故事和大家分享。雖然部門工作非常忙碌,同事們亦多次建議邀請外面的人代寫,但我總覺得外人沒有理大情懷,不會寫得好。而且,我從小就希望當作家,礙於家境問題,大學畢業後,我只能選擇薪金較高的工作,無法實現寫作的夢想。這次有一個很好的機會讓自己執筆,從這80個故事,我也學習到了不少。希望各位聽眾願意花時間去閱讀這80個故事,必定會有許多啟發和得着。

分享會結束前,文灼非再次邀請何卓彥演奏一曲,他選了一首美國的老歌What a Wonderful World。琴音伴隨着和煦微風,營造出理大校園有一種獨特的氛圍和神韻,教人陶醉不已。

分享會後,大家爭相購買,書中兩位主角及主編更為讀者即場簽名留念。
分享會後,大家爭相購買,書中兩位主角及主編更為讀者即場簽名留念。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