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醜奴兒〉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從事大學教育工作廿多年,當了校長快六年了,我發覺我愈來愈不懂得青少年的問題,不甚了解青少年的想法。為什麼今年的青年抱著這麼多的不滿?為什麼他們會上街抗議,甚至訴諸暴力?為什麼患上抑鬱的年輕人日漸多?為什麼自殺率不斷上升?
今次,應張經緯導演的邀請,出席其新作電影《少年滋味》的試映會,我想看看今天香港,入大學以前的中學生,他們的心境如何。
電影是一齣紀錄片,描述香港在2014年一個萬人音樂會後,九個年輕人的心路歷程。他們的年紀從10歲到24歲,從小學到大專畢業後的光景。
讓我驚訝的是,差不多每個少年的訪問,都帶出一個訊息「我活得不開心」,有的說不開心因為功課太多了;有的失去父母親的眷顧;有的覺得父母管得太多、太嚴;有的因為被同學欺凌;有的找不到前途方向;有的跟父母想法背道而馳;有的看不出人生意義;還有一位從青海來的少年,失去童年的友伴,卻在香港感到受別人白眼和蔑視。這一群年輕人,最開心、最快樂的時候,似乎是在參與這萬人合唱團在台上合演的一刻。台上的他們,拼命地唱,用他們的聲音,用他們的氣力,像要向全世界訴說出他們的怨氣來。演唱完後,回到現實世界裡,他們的不快人生又浮現了。
在電影裡,我還看見兩個現象。從10歲到24歲的孩子, 年歲愈大的,愈不快樂。兩個10歲的女孩子,反而出現較多笑容,還會説一點夢想。長大一點到了中學,己經被補習和考試壓迫得喘不過氣。其中一位年輕人說「我希望得到自由……」,但到底甚麼是他心中的自由?另一位年輕人談到未來夢想:「我希望長大後的生活,是這樣的一幅圖畫,我和心愛的人坐在家裏,看看電視……最好家裏有冷氣。」
值得嗎?
電影裏的家長也不見得快樂,監察著孩子做功課和練琴的媽媽,對着女兒說:「我知道她辛苦,但長大後不當專業工作的,還能當甚麼?我家裏總得有個醫生罷。」爸爸說:「做好功課,還有很多東西要學,不能輸在起跑線。」媽媽說:「我供他到外國上學也不要去,這個孩子太固執了。」
孩子不快樂的原因,也許是我們作父母的把自己的夢想和期望都放在他們肩上;孩子不快樂的原因,也許是因為社會上的價值都放在經濟和物質的回報上。 音樂?運動?創作?不能當飯吃吧;孩子不快樂的原因,也許是他們滿足了成人和社會的要求,已再沒有時間去踩滑板、打籃球和唱歌了。讓我們的兒子有個快樂的童年吧!人生能快樂無憂的時間不多。讓他們去造個美夢吧!那怕是不賺錢、不成名的。人生活得快樂不是比成就更重要嗎?用一生的努力,賠上了青春,送掉了快樂,去買一塊不到六百呎的磚頭,值得嗎?
想起辛棄疾的辭。今天的少年可真不是多愁善感,而是飽嚐愁滋味。我們作為父母的,作老師的,可不要「欲說還休」,然後「卻道天涼好個秋」。
原刊於筆者網誌,題為〈少年滋味〉,本社獲授權發表。
(封面圖片:亞新社)
!doctype>